呂書練
信仰,如果只是一種自由的選擇,是可以化作生命的動力,更可以成為人生低潮時的精神支柱,包括坦然面對死亡。
由於淡出熒幕多年,病危消息也斷斷續續消化,前電視演員羅慧娟病逝的新聞不算轟動。然而,由於她生前有信仰,更有不少知名教友,還是引起不少議論,畢竟只有四十五歲。
說情路坎坷,在今日香港女性中,哪一個不是兜兜轉轉多年,幾經尋覓。但羅慧娟的不幸是,本來活活潑潑的女孩,卻因潛水意外導致耳朵失聰,以致三十三歲的她被迫生活在寂靜中,並因此患了抑鬱症。
她生命中最感安慰的,是男朋友對她不離不棄,有過四年的幸福少奶奶生活,死在愛人的懷抱中,並有一班教會好友的祝福,在走向黃泉的路上不至於孤孤單單。所以,她在逝世前夕拍下錄影,表達對親友的感激,當中提到宗教信仰對她的啟發,接受生命的缺憾,從容告別人生。
這令我憶起故友趙來發。他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傳媒人,活躍於本地文化界,興趣廣泛,重情重義。年輕時有一位志同道合女朋友,兩人是新紀元運動的積極推動者,崇尚靈性,更坐言起行到印度拜師參與靈修,相信「信念創造實相(You create your own reality)。得知患上晚期膀胱癌後,他如常工作,訪親會友;療病期間更專門開了博客,作為跟朋友交流的媒介,還把尋師過程寫成厚厚的書《讓沉默說法》。所以,他零九年初病逝時,僅追思會就有三場。
我算是幾年伴著他走向死亡的好友之一,對平時外表纖弱的他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達觀的態度,印象深刻,並受啟發。他相信自然療法,積極尋覓療方,卻同時作好告別的準備。
他沒讓自己的病變成他人的負擔,倒化為生命分享的過程,所以,病床邊永遠圍著朋友,身體雖然疲痛不堪,卻總談笑風生。這種舉重若輕的態度,雖然並不減輕親朋對失去他的悲痛,卻悲而不憾。
因為信仰的力量令人相信:他只是去了另一個地方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