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父母應多欣賞子女的長處,幫助他們建立自信。 資料圖片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
學期即將完結,又是莘莘學子總結一年成果的時候。但社會上有一群隱蔽青年,沒有成績表、沒有結業禮甚至沒有升學的喜悅,只瑟縮於社會一角,被人遺忘。有調查發現指,估計香港有18,000名青年具有隱蔽特徵,其中不少是失學青年,他們的平均年齡為15歲,當中近七成因學習問題而隱蔽家中,以致與社會脫節,欠缺生活和職業技能。這群隱青為甚麼會足不出戶?他們有何出路?下文會透過多則資料進行詳細探討。 ■香港文匯報特約記者 李浩彰
議題探索: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按教育局課程指引)
主題1:自我了解
個人在青少年期會面對哪些挑戰與機遇?
• 青少年的自尊受甚麼因素影響?它與青少年的行為和對未來的期望如何相關?
• 有哪些流行而顯著的趨勢會對時下香港青少年構成挑戰和機遇?他們如何回應這些趨勢?
新聞背景:港隱青1.8萬人 最小僅10歲
今年6月,明愛賽馬會梨木樹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於荃灣區及葵涌區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近兩年共處理115個隱青個案,當中八成為男性,近半長期缺課,平均年齡為15歲,最小僅得12歲,當中近七成因學習問題而隱蔽家中。結果又顯示,14.8%人屬「高度隱蔽」,過去半年至數年足不出戶,不與朋友聯絡,幾乎與社會完全隔絕;而「中度隱蔽」青年則有67.8%,他們一般留家數月至1年,但間中仍會外出或聯絡朋友;另有17.4%為「低度隱蔽」。另外,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於2007年發布的「青年隱蔽現象及家長壓力調查」顯示,本港約有18,000名10歲至24歲青少年受到隱蔽困擾,較2005年的同類調查增加3倍。
新聞背景:港隱青1.8萬人 最小僅10歲
今年6月,明愛賽馬會梨木樹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於荃灣區及葵涌區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近兩年共處理115個隱青個案,當中八成為男性,近半長期缺課,平均年齡為15歲,最小僅得12歲,當中近七成因學習問題而隱蔽家中。結果又顯示,14.8%人屬「高度隱蔽」,過去半年至數年足不出戶,不與朋友聯絡,幾乎與社會完全隔絕;而「中度隱蔽」青年則有67.8%,他們一般留家數月至1年,但間中仍會外出或聯絡朋友;另有17.4%為「低度隱蔽」。另外,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於2007年發布的「青年隱蔽現象及家長壓力調查」顯示,本港約有18,000名10歲至24歲青少年受到隱蔽困擾,較2005年的同類調查增加3倍。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意指人對自己能否成功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它與自我能力感是同義的。自我效能感的培養主要由個人成功的經驗而累積,而多次失敗的經驗會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高低與行為差別
自我效能感高 自我效能感低
對自己感滿意 對自己感負面
認同自己的強項 太執著自己的缺點
勇於改善缺點 忽略優點
對個人特質及能力感正面 不敢嘗試新事物;面對困難時退縮;欠自理能力;常遭別人厭棄
小知識:誰是隱蔽青年?
隱蔽青年意指一些因面對各種社會排斥而選擇自我封閉、過著足不出戶生活的青少年,他們認為自己難以在社會上擁有地位,故對社交冷感。大部分隱蔽青年仍與父母共住,或將自己長時間關閉在房間。如任何人持續超過3個月出現以下情況均可被視為「隱蔽」︰
1. 與社會上的各項系統缺乏聯繫及沒有參與,包括工作、教育、培訓、朋輩及社區,嚴重者甚至與家庭系統也缺乏連繫;
2. 人際網絡薄弱,害怕或拒絕與人接觸或交談;
3. 沒有社會身份地位,如學生、受僱者、受訓者、社區活動參與者等。面對不同方面的社會排斥,如朋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