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父母對子女要求高,部分甚至派偵探監察他們在外面的舉動。 資料圖片
青少年議題是每年通識科公開試中不可或缺的試題。基於有關試題都是圍繞同學日常生活的現象,大部分考生不難作出合理的答案;不過,劃一的作答方式在不知不覺間造成陳腔濫調的情況。因此,同學不妨先理解青少年議題的提問方式,預先準備不同問題的作答方法,從中脫穎而出。其中隱蔽青年是一種社會病態,同學溫習時,可在成因及解決方法兩方面落手。
內外壓力夾攻 心緒不寧
隱蔽青年泛指厭惡社交、拒絕社會參與的青少年。上課前,同學宜先理解隱青的現象成因,大致可從家庭、朋輩和社會3方面分析。
家庭方面,家庭是青少年的安舒區(令人感到安全及舒服的區域),而父母則是青少年的「重要他人」。若父母在安舒區擔當高要求、低接納的角色,青少年很易會把所有事情埋藏在內心,藉以保護自己。朋輩方面,青少年正處於心理學家艾力遜提出的「人生八階理論」中的「自認與迷亂時期」,若他們不能在朋輩間得到認同及尊重,便會踏入「自我迷亂階段」,厭惡社交。社會方面,大眾標榜的成功指標也為青少年帶來龐大的壓力,譬如社會塑造出品學兼優、動靜皆宜便是好學生的準則,青少年一不達標,自然會覺得己不如人,嚴重甚至逃避面對挫折。
扮演不同角色 變身解困
解決辦法方面,較常見的題目為假設類型題及建議類型題,故同學可主攻這兩類題目。首先,假設類型題可能假設你是一名隱青的家人或朋友,提出幫助該名隱青重投社會的方法。如果遇上此類問題,同學先要釐清自己的身份,然後訂下相應的方法。譬如,若你身為家人,應多與子女溝通,令家庭能成為他們的安舒區;如你是朋友,則可多關懷同伴,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及融洽的朋輩關係,提高其自尊心及自信心。 ■黃煒堡 浸會大學中國研究(中國歷史)課程一年級本科生、2011年高級補充程度會考通識教育科奪A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