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功
本專欄又輪到字母Q了。Q字首的英文著作難找,我們再找來中文作品,叫Q* W𡵞g,中文叫《棋王》。原來有兩本中文小說都叫《棋王》,作者分別是阿城和張系國。
阿城,原名鍾阿城(Zhong Acheng,1949-),是內地著名作家。他的《棋王》原刊1984年的《上海文學》雜誌,英譯The Chess Master,譯者是翻譯吳承恩《西遊記》(Journey to the West)和溥儀《我的前半生》(From Emperor to Citizen)的WJF Jenner。故事主人公是一位棋王,叫王一生。張系國(Chang Shi-kuo,1944-)則是台灣著名作家,本身也是電腦與電機專家,以科幻小說見稱。他的《棋王》1975年出版,英譯Chess King,譯者是Ivan David Zimmerman。故事主人公也是一位棋王,沒有名字,只叫「神童」(wonder kid,很多時候只叫kid或boy)。
兩《棋王》列小說百強
這兩本小書究竟有多大文學價值呢?《亞洲週刊》1999年邀請了中國內地、香港、台灣及海外14位作家學者選出「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結果兩本《棋王》都入選,阿城的排名二十,張系國的排七十九。
此外,香港著名導演嚴浩和徐克1991年拍攝了電影《棋王》(King of Chess)。猜猜電影演繹了哪本小說?答案是把兩本的內容合而為一,棋王沿用「王一生」這個名字,由梁家輝飾演。
究竟兩本小說中的棋王擅長哪種棋呢?阿城的王一生擅長中國象棋(Chinese chess,也音譯作xìangqí,而張系國的神童則擅長五子棋(Gobang)。
當頭炮開局 穩陣有氣勢
不過兩本書都談及中國象棋,我們趁機欣賞一下象棋術語如何英譯吧。阿城的王一生,第一章這麼說:「炮二平五當頭炮,是老開局,可有氣勢,而且是最穩的。」英譯是:「Taking the cannon to the centre line is an old opening; it looks impressive and very safe too.」張系國的神童,在最後第十六章與劉教授比試中國象棋:「雙方繼續兌子,劉教授餘單炮,雙兵過河。神童剩馬包卒,士象全。」英譯是:「The two sides continued exchanging pieces. On the attack, the professor was left with one cannon, and two pawns that had crossed the river. The boy had a horse, a pawn, and a cannon; both sides had their elephants and advisors.」
兩本《棋王》都想帶出重要問題:阿城的一本是內地的政治、文化問題,故事背景是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張系國的一本則是台灣的社會、經濟問題,故事背景是工業發達和股市發展。兩本都不容錯過。
這是本專欄今學年最後一次與大家見面,祝各位繼續細味巨著。有緣再會!
逢周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