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相信教育界的注意力會集中在首批「三三四」制度下的中學文憑試考生身上,希望為教育改革的得失來一個初步結論。其實,在新學年升讀大學本科課程的又豈只這批教改的「試驗品」,還有一直被社會遺忘的副學士畢業生,他們同樣受著政策改變的影響,升學機會逐漸出現兩極化。
副學士升大分3層次
過去副學士畢業生的升學出路,因應不同銜接課程對學生成績的要求形成了3個不同的層次。首先,對學生成績要求最高的為8大院校中得到教資會資助的高年級學額;其次,是8大院校本部提供的自資銜接課程;繼而,是由其他教育機構主辦或與海外大學合辦的自資銜接課程。學生的首選當然是8大院校的受資助課程,因為每年付出4萬多元學費,可以接受聲稱近20萬元成本的教育。然而,由於學額有限,入讀者非要成績優異不可。於是成績屬中上或以下的學生便會選擇另外兩類課程,仍能一圓大學夢。然而,隨著政策的修改,學生的選擇將進一步收窄,對成績中上學生的影響尤甚。
資助學額 杯水車薪
兩年多前,在社會積極爭取下,《施政報告》宣布在2012/13年度開始至2014/15年度分3年把資助高年級學額由2,000個增加至4,000個。數字上翻了一番,積極回應了社會訴求。不過事實上,現時本地副學士課程超過170個,每年副學士或同等學歷的畢業生超過3萬,4,000個學位可謂杯水車薪。無可否認,今年8大院校的資助銜接學額的確有所增加,但由於收生策略仍然十分保守,所以新增的學額繼續落在成績最優秀的學生身上。一些學生得到數個入學機會,但成績稍遜的,那怕只是差0.1個平均積分點,至今仍未有一個較合適的升學機會,反映新增學額並未惠及成績中上的學生。當然,他們可以退而求其次,選擇8大院校的自資課程。然而,另一項政策對學生升學的限制更大。
縮自資位 出路收窄
教資會前年年底的報告要求8大院校更清楚分開自資營運學士學位課程與本部的關係,也影響不少中上成績學生升讀8大的機會。一些院校更打算在2012/13年度便大量縮減有關課程,最終在社會的反對聲下,才擱置下來。但長遠而言,畢業生的出路仍會收窄。當然,除8大院校外,還有不少機構提供自資銜接課程,不少在相關大學的品質檢定下,質素仍是有保證的。然而,巧婦難為無米炊,這些院校即使有心,但是在資源有限下,還是難與得到政府資助的課程相提並論。
當公眾的眼球都聚焦到新高中的畢業生時,切勿遺忘了一群付出更多時間、成本的副學士畢業生。 ■理大香港專上學院講師 陳曙峰
網址:www.hkcc-polyu.edu.hk
逢周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