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去了兩趟同里。
同里一直在夢繞中。
第一趟去同里,是兩年前,上海的朋友說,他派一輛車給我,讓我去同里走走。
江南水鄉之中,曾去過周莊,遊人很擁擠。
這是畫家吳冠中最早發現的勝跡,並把她入了畫、寫了文字。從此周莊的名字,不脛而走,傳遍了海內外。
大抵在七年前,美國的一位年輕學者到上海,恰巧我也出差到上海,相約跑一趟周莊。
那天去時只見遊人如織,我們穿窄巷、過短橋,在小河盪舟;在垂柳下拍照;在小酒坊的幡旗下留影;在臨河畔喝土酒、吃土菜……
這次周莊行,一直保存在記憶之河中的一個驛站,微漾著漣漪,令人低回不已!
朋友說,同里比周莊嬌小,也玲瓏,最要緊的是商業味不重,保存了舊時風貌。
對於名勝,舊的總是好的,已翻新的,大都是人造的,仿建的多,新與假往往成了孿生兄弟,太不可愛了。
同里真的很秀美、很淳真,只有一百三十平方公里,人口五萬多。小而精,加上內蘊值高,才會令人回味!
說她內蘊值大,因同里小鎮,有十五條小河,河道縱橫交錯,分割出七個小島。島與島之間,由四十九座橋連接,恍如棋盤。
鎮外四面環水,鎮內戶戶臨河,家家通舟,好一幀水上人家的畫意詩情。
別小窺地方狹小,曲徑能通幽,小巷小園小橋特別多,真要穿街入巷,遊遍園林,細賞每一個景點,恁地三天三夜也走不完!
第一趟,我們專走水路,乘街渡,走小橋,已累得氣咻咻的,最後便揀了一處臨水榭的小茶館,我們在小茶館的騎樓上御風品茶。
一甌龍井入品,環顧眼下的白牆烏瓦的平房、瑩綠綠的河水,和在垂柳劃過的小船,與船頭昂然佇立的魚鷹,大有不知道「今夕何夕」之慨!
同里的可愛之處,她是穿過漫漫歲月的隧道而來,仍不失昔日的風采,她處於澤國河網之中,卻因地處僻靜,而少了兵燹之災,在悠悠歲月的風霜下,遺下仍然是錯落有致的舊時景色!
「同里」這個名字,便很有泥土味,也可以說有鄉土味,有舊時明月的韻味。
在呷茶時候,茶館館主——一頭花啦啦白髮的老伯,侃侃而談同里的歷史沿革,趣味盎然。
同里鎮,為江南六大名鎮之一。位於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她建於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名副其實的水鄉古鎮。
同里的名字,雅致、動聽。唐朝起的「富土」的稱謂,祛除了俗氣。「富土」後改為銅里。
宋代又將舊名「富土」兩字相疊,上去點,中橫斷,拆字為「同里」,沿用至今。
據清嘉慶《同里志》記載,從宋元明代起,同里已是吳中重鎮。由於她與外界只通舟楫,很少遭受兵亂之災,便成為富紳豪商避亂安居的理想之地。同里名字的變更,也可窺於當地老百姓不尚張揚、蘊藉而不露的傳統觀念。
同里比周莊小,後者已徹底淹沒在商旅之中,只有同里,還葆有舊時風月,所以也更令人神馳。
(《同里的躑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