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昌鄰舍康齡小區服務中心內,社工和長者就福利問題展開討論。
文昌鄰舍康齡小區服務中心位於廣州荔灣區逢源街內耀華大街12號,是一座西關竹筒屋特色的二層樓宇。記者日前走訪了該小區服務中心。中心的管理者譚少君主任向記者講述了港人「播種」的康齡中心「前世今生」。
逢源街位於廣州市荔灣老城區中心,多年來呈現人口老齡化,孤老、殘疾等困難群體多特點。香港鄰舍輔導會總幹事董志發,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就與內地合作,為主管小區服務的部門講課和做培訓。改革開放後,兩地來往日益頻繁密切。1996年,廣州市逢源街黨工委書記王輝參加由市民政局和香港鄰舍輔導會合辦的培訓班,由此認識了董志發。當討論起建設老人小區服務中心這一話題時,一方有需求、有熱忱、另一方有資源、有經驗,於是一拍即合。
為籌建康齡中心,董志發仔細考察了逢源街的相關情況。這裡雖然已有一些長者服務點,但設置和內容不夠充實。恰巧此時,在耀華小區擁有一間祖傳西關大屋的凌姓香港警司,打算把祖屋無償借給逢源街使用。就這樣,康齡中心很快便順利建成。
香港派來的社工杜敏、李濤等和廣州幾位本土社工黃郁雯、譚少君等成為文昌鄰舍康齡小區服務中心從無到有的見證者。在他們的「播種」和帶動下,目前成為粵港社工合作的內地小區服務的「第一中心」,也是與國際同步的小區服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