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近八成教師在教授跨境學童時感到困難。左起:王艷冰、張玉清。劉景熙 攝
——學生易倦英語差 家長難尋溝通難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景熙)跨境學童人數持續增加。由於生活背景不同,前線教師面對學生的文化及家庭差異時,往往壓力甚大。有團體發起全港首個「跨境學童教師問卷調查」,發現近八成教師在教導跨境童時感困難,主要原因包括有關學生的英語程度較低、父母未能配合輔導及孩子因舟車勞頓容易疲倦等;而因地域及語言差異,近七成教師稱在與家長溝通時有困難。負責調查的機構指,跨境童的師生群體有著特殊需要,促請政府盡快制定全面支援措施,例如增撥資源及增設駐校跨境社工等。
新學年跨境童繼續增加,預計達1.7萬人,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今年7月向45間位於北區、元朗、屯門及大埔有較多跨境童的幼稚園、小學及中學發出問卷,了解前線教師對跨境學童教學的狀況,並成功收回350份有效問卷作分析,當中以小學及幼稚園教師佔絕大多數;受訪者中有86%具5年或以上教學經驗,50%人接觸跨境學生經驗達5年或以上。
內地幼園不教英文現鴻溝
調查顯示,79%教師認為教導跨境生出現困難,最多人選的困難項目分別是「英語程度低」(50%)、「家長未能輔導學生」(42%)及「學童容易疲倦」(35%)。另亦有69%教師稱與跨境生家長溝通時出現問題,最大的困難依次為「家長不方便來港」(53%)、「找不到家長」(49%)及「家長說普通話/家鄉話」(41%)。
國際社跨境及國際個案工作服務總監張玉清分析指,以升小學生為例,因內地幼稚園生不用學英文,與香港的教學差異可以很大,令教師倍感吃力,「例如有『雙非』跨境小一生,入學時廣東話不流利,26個英文字母也不懂,令教師要花很大氣力,才能兼顧他們與本地學生的進度」。她續指,「雙非」或「單非」家長由於簽證問題不能隨時來港與教師見面,一旦學童出現情緒或行為問題,教師及家長很難即時有效溝通,影響教育成效。
「80後」父母 只顧打麻雀
面對兩地文化、環境差異,不少教師要花額外心力應付跨境家庭的問題。國際社羅湖區跨境學童服務中心主任王艷冰表示,曾有學校及教師反映,因家長擔心穿校裙的女兒在冬天著涼,要她加穿睡褲上學,令校方哭笑不得;有教師因學生行為問題,嘗試聯絡內地家長卻失敗,後來才知對方離開深圳回鄉探親;亦試過有年輕的「80後」家長,把管教子女的責任扔給父母,自己卻整天打麻雀,校方在溝通時面對不少困難等。
籲設駐校社工 定期家訪支援
王艷冰建議政府盡快制定全面支援措施,例如向非牟利組織增撥資源,開辦更多校外英文班、功課輔導班及教師培訓,讓跨境童及教師均獲得更佳協助。她又希望增設針對跨境學童的駐校社工,有系統地跟進他們的學習進度和情緒行為,更可定期家訪,全方位支援其學習及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