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富金融策略師 黎智凱
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在中青年改革開放論壇會議上稱,據其測算如果沒有2008年的經濟刺激計劃,2009年經濟的增長只有2.4% ,結果增長了9.2%。但過度的經濟刺激換來的卻是通貨膨脹,房地產泡沫,產能過剩等代價。
無論從宏觀角度還是微觀角度,從國家到個人,目前都比較關心通脹問題。對於通脹的成因,是哪些因素起主導作用?是貨幣現象;還是結構性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轉軌經濟體,一個快速成長的新興市場,在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中,帶來很多結構性、周期性變化,通脹的成因非常複雜。
筆者覺得,最近幾年勞動工資成本上升,推動通脹,這在理論上是可能的,但不是主要因素;食品價格上漲導致通脹,這只是通脹的表徵,並不是原因。在經濟學上,通脹是指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上升,所有價格的綜合上升。
「進口」美量寬帶來後遺症
就像貨幣學派經濟學家弗里德曼說的那樣:無論何時何地,通脹都是一種貨幣現象。09年 「四萬億」經濟刺激政策,大量投放貨幣,通過大幅增加政府投資帶動信貸瘋狂增長,其結果是嚴重通貨膨脹。在筆者看來,我們「進口」了美國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但我們在匯率的靈活性和貨幣政策的自主性方面,沒有處理好,這是導致通脹,甚至局部泡沫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人們常言,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會驚人的相似。的確,自從經濟學發生凱恩斯革命後,政府干預經濟就成為常態,主要經濟體都在反周期過程中,不斷使用刺激政策,而宏觀經濟也就在刺激、復甦、過熱、緊縮、衰退、再刺激中不斷循環反覆。
資金氾濫 人幣升值壓力增
而今QE3以其寬鬆積極的姿態給低迷的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儘管提振了大家對經濟的信心。但其弊端也會顯現。在筆者看來,中國的通貨膨脹一部分是來自輸入性通脹,比如進口的石油、原材料等。這次美聯儲推QE3勢必將推動中國房價上漲,將加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致使人民幣升值,通脹壓力加劇。
雖然中國現時面臨經濟軟著陸,通脹短期內理論上並不是大問題,但筆者估計下一步中國政府會以穩增長作為短期目標,屆時應會大力加大基建投資,一旦財政政策過分寬鬆,再加上全球「放水」的影響下,中國的通脹將有機會失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