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小學生也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上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香港文匯報記者歐陽文倩 攝
「我很想上國民教育,因為我想(知)是不是洗腦教育,不過只要好的,我就會信那方,因為只要好,世界就可以變得更美好。」固然這段文字不夠成熟,但撥開文法錯誤的「煙霧」,剩下的,還有小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那種刨根問底、想要親身驗證的「科學精神」。
梁紀昌坦言,現在大多數小學生,說起國民教育都是「蒙查查」不知發生何事,所以有學生在周記寫下這段文字,令他感意外,亦令他更希望讓學生全面認識國家,而非只提供「洗腦」、「毒藥」等負面印象。
嘆「逢政必反」難發展
政府持續回應社會聲音,增加學校推國民教育彈性自主,但部分反對人士卻稱一定要「撤科」。梁紀昌認為,談判本就應該一人讓一步,中間落墨,例如討論最低工資,初時勞方要求時薪33元,資方卻提出約20元,最後一人讓一步28元,最低工資政策才得以成立。他慨嘆指︰「部分反對者一心想要『贏盡』,但『逢政必反』的心態有甚麼意思?這樣不會有任何發展。」
開放觀課 家長放心
除了政府,學校同樣成為反國教議題下的針對目標。梁紀昌則指,慶幸校內未有反對浪潮,笑言是「小校」的功勞:「因為學校規模小,師生間感情容易建立,他們亦會更信任學校,你看一些比較大的名校,(學生/校友/家長)反對起來毫不留情,因為他們原本和學校已缺乏溝通。」他又認為,透明度是減少爭拗的要點,除了對傳媒有問必答,該校同時每班開放5個名額歡迎家長觀課,希望提升家長對該科的信心。 ■香港文匯報記者 歐陽文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