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漫步中國海鹽博物館 細嚼鹽與人的「美味」關係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0-2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中國人家庭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隨著時代的演變,柴的重要地位慢慢被取代,米都有代替品,然而鹽沒有,無論在生活上、工業上都不可缺,鹽對人類的重要不言而喻;難怪中國要為鹽設立一個博物館。

 位於華東沿海地區的中國海鹽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一座由國務院批准的,反映中國海鹽歷史文明的大型專題性博物館。它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築設計最高獎獲得者程泰寧先生擔綱建築設計的,館名是中國書法家協會原主席沈鵬先生題寫。博物館的總建築面積是1.8萬平方米,佔地86畝,總投資大約是1.9億元。博物館一共有四個展廳,分別是「自然之鹽」、「歷史之鹽」、「人文之鹽」和「鹽城之鹽」。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博物館的正廳是一艘船,是清末民國初年的運鹽船,它是從江蘇中部地區的弶港徵集過來,經過走訪老船工、老木匠和查閱歷史資料修復過的。入館參觀的人士可以看到船上面設置了三根桅杆,所以也把它稱之為「三帆運鹽船」。這三個帆如果一起使用,最快的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25公里左右,在當時這樣的速度還是非常快的。

 如同船的速度一樣,中國的鹽業發展,也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快速的變化和整合。鹽業的歷史,其實也就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縮影與寫照。

鹽之自然韻味

 博物館的第一個展廳是講述鹽的自然狀況。通常所說的鹽包括食用鹽和工業用鹽,他們的主要成分都是氯化鈉,是金屬鈉離子和酸根氯離子的化合物,他們只是用途有所不同。那為什麼叫鹽而不叫氯化鈉呢?這是因為裡面還含有其他的雜質成分,所以約定俗成的就叫它「鹽」。鹽的晶體結構形狀,使大家了解到鹽的化學分子結構,它的每一個鈉離子被6個氯離子所包圍著,觀眾看到的這個正六面體就是鹽結晶的標準形狀。展廳中的大屏幕上是一個鹽的樹形家族表,這上面介紹了鹽有按照用途來分,還有按照原料來源來分等等。展廳後方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鹽的品種。這邊幾個展櫃裡是山東、天津還有鹽城等地生產的原鹽的結晶塊。他們的晶體形狀大多數是正六面體的。但除了正六面體,鹽結晶還有其他的一些形狀,比如這邊展板上我們看到的針狀的樹狀的球狀的等等,都是因為受到了外力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結成的。

 鹽的家族成員有很多,分布也很廣泛。包括它的衍生物在內,目前鹽的種類大概有一萬五千種。按照樹形家族表我們看到了鹽有按照生產方式、原料來源等等來分的,一般來說按照原料來源分的話,可以把鹽分為海鹽、池鹽、井鹽和岩鹽等。池鹽也叫做湖鹽,是人類最早發現和食用的自然鹽。最早是在西周時期,產於山西運城那一帶。因為產於當時運城的解池,所以也叫「解鹽」。而古代運城的名字叫潞村,所以也叫潞鹽。這邊這個動漫演示講述的是池鹽被一個放羊姑娘發現的故事。現在池鹽的產地主要是在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寧夏等地區。

歷史意涵的鹽「味」

 另一個展廳是講述鹽業歷史的。首先鹽是什麼時候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呢?目前還沒有具體的史籍記載,只有神話傳說大概的描述,這裡就是關於鹽的兩個神話傳說,一個是夙沙煮海,夙沙氏這個長久居住在山東半島的古老部落,經過不斷的探索創造出直接將海水煮成鹽的生產技術。另一個奪鹽之戰,是黃帝族與蚩尤族為了爭奪鹽池的支配權,在逐鹿這個地方展開了一場戰爭,最終以黃帝族的勝利而告終的,也是形成了漢民族的基礎。不過從這兩個神話我們可以看出,早在上古時期,人們就已經發現了鹽,並且肯定了鹽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隨著歷史的發展,夏商周時期的海鹽業與過去有了很大的不同,這個時候出現了一項制度,叫任土作貢,就是說根據土地的情況指定上貢貢品的數量和種類,這時候,海鹽就已經作為貢品上貢給朝廷了。

 煮海熬波,向我們展示的是古代鹽民們製鹽的場面,那麼當時他們是怎麼製鹽的呢?我們看一下,罐子的底部都是尖的,所以要放在特定的灶架上煮鹽,一邊加熱,一邊加入新的海水,鹵水越來越濃,最後結成固體,然後要將罐子打破才能取出鹽。歷代鹽字的寫法很奇特,在甲骨文字中還沒有「鹽」字,而是有了鹹字,可以知道的是那個時候,「鹽」的味覺感受通過文字形式表達出來了,在西周金文中也找不到鹽字,卻有了鹵字,鹽最早出現在《周禮——天官》這本書上,據《說文解字》說,鹽和鹵指的是同一種物質,但也有區別,自然形成的鹽稱為鹵,人力加工形成的稱為鹽,那麼我們可以看出,這裡的鹵大概指的是池鹽,而鹽指的就是海鹽。

 春秋戰國時期的海鹽業出現了食鹽官營制度,首創這個制度的就是管仲,這個場景就是管仲見齊桓公,他建議齊桓公實行鹽的專賣,並向一些不產鹽的諸侯國出售食鹽,達到在政治和軍事上左右這些國家的目的,這也使得當時齊國成為春秋時期稱霸中原的首霸。管仲也被尊為我國三大鹽宗之一。這個富國大計的場景就是齊國實行這個鹽業制度後國力強盛的寫照。

 漢武帝死後,漢昭帝時期,有許多文人學士認為武帝時實行的鹽鐵專賣政策造成了百姓的疾苦,於是在長安召開了一場特別的辯論會議,史稱「鹽鐵之議」。由各郡國推舉的賢良學士與桑弘羊等反對官員進行辯論要不要取消這個政策,辯論的過程後被桓寬整理成一本書《鹽鐵論》,為後人研究鹽業制度和專賣制度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相關新聞
漫步中國海鹽博物館 細嚼鹽與人的「美味」關係 (2012-10-29) (圖)
煮海之歌 人文之鹽 (2012-10-29)
陸公祠中憶秀夫——追溯南宋名相陸秀夫 (2012-10-22) (圖)
青年人更需理性思考的精神 (2012-10-22)
脫新範 細說圖書事業的緣與愛 (2012-10-15) (圖)
離與恨——晚清知識分子的無奈抉擇 (2012-10-15)
「ThinkPlus2012」精英匯聚 思想者的反思與實踐 (2012-10-08) (圖)
當代藝術的人文情懷 (2012-10-08)
敦化刀畫素描 巧奪天工 造化萬千 (2012-10-01) (圖)
顧毓琇百餘件文物 捐贈中國現代文學館 (2012-10-01) (圖)
「姜太公」首獲考古證明 高青陳莊城當為齊國初都 (2012-09-24) (圖)
七十餘字銘文揭千古謎案 (2012-09-24) (圖)
山東高青陳莊西周城址發現始末 (2012-09-24) (圖)
小貼士 (2012-09-24) (圖)
夯土祭壇 (2012-09-24) (圖)
殉馬坑 (2012-09-24) (圖)
考古發掘現場 (2012-09-24) (圖)
甲字形貴族大墓 (2012-09-24) (圖)
帶有「齊公」字樣的銘文 (2012-09-24) (圖)
鄭伯農 舊體詩重振雄風 現「初唐」氣象 (2012-09-1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