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如何愛孩子,讓孩子學會愛,值得父母深思。網上圖片
陳曉鳳
「80後」是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曾是集千萬寵愛於一身的「小皇帝」。如今,「小皇帝」們已經步入而立之年,作為獨生子女,他們有著不同於多子女時代孩子的幾個明顯特點。
蜜罐中成長的獨生子女,多半是陽光男孩子和陽光女孩。與前輩相比,積極的入世精神是「80後」最大的優點。然而除此之外,「80後」也有著令人遺憾的幾個缺陷。
薄情寡恩
過多的寵愛,必然造成被施愛者的冷漠寡情。
獨生子女時代的父母,從一個精神、物質雙貧困的時代走過來,很多人理想幻滅之後,把撫養唯一的孩子當成人生的最大目標。可惜他們的愛多半是盲目的,認為盡量滿足孩子的所有慾望,就是盡了父母的責任。過多的寵愛,對子女恰恰成為一劑毒藥,不僅窒息了奮鬥精神,還讓子女養成極端自私的性格。
眼見一些「80後」獨生子女長大成人之後,不僅不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反而把盡量盤剝父母看成理所應當之事。在他們眼裡,父母乃至祖父母輩們,依然是自己當然的「奴僕」,有義務服從自己的一切需要。小的時候,這不過是撒嬌的一種方式 ,成人後就成了令人頭疼的毛病。很多「80後」的父母將近暮年之時方才明白,自己也需要一些個人空間,一些小小的物質享受,一些脫離子女的自由,可惜已經擺脫不了「小皇帝」給自己套上的枷鎖;於是父母們殘生的目的,就是繼續服從孩子的所有慾望。
在北京,一些過了而立之年的「80後」,依然不願意辛苦地謀一份穩定的工作,寧願在家啃吃父母的退休金,且一點兒愧意全無。有位「海歸」姑娘在家閒了多年,雖然沒有收入,可刷起母親的信用卡來眼睛都不眨。母親每月4000多元退休金,女兒出國旅遊一趟就能花掉5000美金。如此消費讓年過花甲且已經單身的母親叫苦不迭。可正是這位母親,當年對女兒要星星不給月亮,口頭語就是「隨她去」,讓女兒自由發展。現在女兒依然靠她養活,對她呼來喝去如同對保姆一樣。姑娘自己花一千多塊錢買的洋種小貓死了,哭得像個淚人,還花了幾百元去厚葬。而她的爺爺去世,她連面都沒有露。奶奶病重,她寧願在家玩遊戲,也不來照顧奶奶一天。當年,爺爺奶奶可是傾其所有資助姑娘去留學,對她向來是寵愛有加。
冷血的「80後」絕非個別。有位小伙子因是幾代單傳,被父母捧著養大,年輕人從小就養成在家無比驕橫的毛病。長大後雖然事業有成,對父母依然是呼來喝去,稍不如意就大發脾氣。父母只能對他小心翼翼,盡其所能滿足他的所有要求。雖然父母供他讀完大學,幫他找了工作,給他買了房子,可他從不給父母好臉色。父母依然對兒子有無盡的愛,兒子卻坦言:他對父母一點兒感情都談不上,甚至從心裡討厭父母,認為父母早就過時了。
傳統的中國民間故事中都宣揚的是母慈子孝,而現實版的中國家庭卻沒有那麼美妙。很多「80後」年輕人曾被父母看成生活唯一的希望,而今卻好像成了父母的「債主」。
我想,愛子女是本能,動物都會,而在「該放手時就放手」這一點上,人類卻遠遠沒有動物做得聰明。老狐狸還咬成年的小狐狸出窩兒呢,今天的中國父母們,卻把生命的接力棒一直舉著不敢放下。每每看到「80後」的父母雖然年紀一大把了,還是不捨得吃不捨得穿,面色憔悴衣衫破舊,已在為孫輩鞠躬盡瘁地效勞了,真是很感慨。他們為子女吐的是血,收穫的卻是子女的冷漠與輕視。
我以為,獨生子女時代的一個明顯結果,就是造就了一代極端自我、薄情寡恩、不知回報的年輕人。這是家庭的不幸,也是社會的不幸。獨子父母多數都明白,靠子女養老是絕對無望的。所以他們多數都打算奉獻完所有的餘熱,就趕緊進養老院,了結自己的一生。老了絕不給子女添麻煩,是獨生子女父母為子女做的最後一件事。
缺乏理想
「50後」曾有信仰,但後來破滅了,而他們的後代「80後」中的很多人卻從來沒有過信仰。問一個「80後」年輕人有甚麼信仰,多半會回答:甚麼都不信!坦率得驚人。「80後」成長於一個舊信仰破滅、新信仰又暫時缺失的時代,父母的迷茫,讓孩子也徘徊在信仰之外。不信神不信教不信各類主義,很多人成為典型的實用主義。不少年輕人只信名利,甚至只信仰金錢。
環保、慈善組織的成員中更多是50、60、70後,卻極少「80後」的身影。除非很優秀者,多數「80後」對環保、慈善的活動並不怎麼關注,職場的陞遷、銀行賬戶中金錢數額的增長,才是他們生活的全部中心。出門帶水杯、舊東西重複使用、做義工等環保主義的習慣,很多「80後」們卻不屑為之,且把這些行為看成是「老土」。他們只關心如何及時行樂,如何更多地賺到錢,如何在同學、朋友前展示風光。
「80後」是摒棄紙質書的一代,很多人家裡裝修豪華,書架中卻只擺著幾本流行通俗小說。電視快餐文化是「80後」精神生活的主要來源。「90後」崇拜的世界名著,很多「80後」卻還沒有讀過,有工夫他們還讀專業書考證呢。「80後」的精神生活,可以簡化為「無利不起早」。
物質享受
「80後」成長的時期正是中國百廢待興之時,那時物質還未極大豐富,但「80後」的父母長輩卻把嘴裡省下的每一點好東西都留給「小皇帝」。父母極度節儉,「80後」卻從小吃穿不愁,甚至能任意揮霍。成人之後,不少「80後」就養成了耽於享受的習慣。月薪4千元上下的年輕人,也要常花幾百元吃一頓海鮮自助,捨得用半個月工資買一件名牌衣服,一個名牌包。剛上班沒有幾年的「80後」,櫃子裡會塞滿了昂貴的鞋與包。這些東西才是他或者她的最愛。「月光族」的稱謂,就從「80後」開始。年輕人花光了自己的,能再去花父母甚至爺爺奶奶的,他們覺得那錢遲早是他們的,何不早些享受?
孤獨感
「80後」是中國第一代沒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從小在家一個人長大,孤獨感特別強,特別需要朋友。凡是可能的時候,都要過呼朋喚友的日子。然而彼此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朋友間也難知心。如前輩那樣經得住考驗的真誠友誼少見,更多的是互相攀比、爭風吃醋的交際圈。與前輩相比,「80後」更不能靜靜地獨處,更需要在熱鬧中證實自己的存在。從「80後」開始,中國的親戚關係開始疏遠。「80後」特別害怕孤獨,卻難以擺脫孤獨的命運。
說了一堆「80後」的毛病, 幸好一些獨生子女看到自己的缺陷,也在努力完善人格。
觀察「80後」的成長歷史,頗有值得反思之處。愛孩子似乎是家庭小事,但如何愛孩子,讓孩子學會愛,卻關係著一個民族的興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