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浩
大家有留意開日劇的,最近煲劇時會發覺這一季日劇有不少港人熟悉的面孔,包括山口智子、瀨戶朝香,當然還有紅足十多年的木村拓哉。這些都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紅極一時的日劇明星,想不到來到廿一世紀又再次看到他們的演出。港劇中,近期兩線劇嶺葵漸蝚O前輩級的藝人劉松仁、苗僑偉。如果翻開報紙娛樂版,更會留意到一班八、九十年代的舊人周海媚、關詠荷、吳啟華、歐陽震華、吳鎮宇等,亦正密鑼緊鼓要復出拍電視劇。原來青黃不接的現象不只發生在香港,也不只發生在幕後,也同樣出現在幕前,不論編導演都同時出現老化現象。
隨著人口增加,生力軍源源不絕的加入電視行,再加上外國學成歸來的,理應人才輩出,何解會有這樣青黃不接的現象?首先,現代人都是比較急功近利,以前的藝人大都是基於興趣而投考藝員訓練班,所以都會用心去鑽研演技,但現在的藝人會透過不同的途徑入行,但目的都只是為了搵錢。他們最重視的不是演技,而是外形,故入行第一件事就要學識chok,卻欠缺獨特氣質。新人有時亦很難令觀眾留下印象,因為潮流興長髮,就個個女藝員都是長頭髮,潮流興短髮,大家又一窩蜂去剪短髮,完全沒有自己的獨特個性,就連整容,五官的改造,都是標準指定面譜,難怪男的個個都變成了林腄A女的個個都是Angelababy,這樣又怎能樹立自己的形象和風格呢!
以前的藝人工作非常專注,拍劇就是拍劇,不會分心,在演戲上尊定了基礎,才會再拓展其他相關的演藝事業。但現在的藝人剛起步就已經百足咁多爪,又要拍劇,又要唱歌,又要拍電影、拍廣告,近年還流行演舞台劇,還要登台搵真銀,個個都成了大忙人,根本沒時間再去鑽研角色、鑽研演技。沒有深層演技,只靠樣貌搵食,又怎可能站得穩呢?
除了藝人本身問題之外,電視台起用新人也同樣功利。以前選角大都只能在訓練班內揀選,但現在有港姐、港男、o靚模、歌星,有更多訓練班以外的選擇。縱然訓練班藝員受過正式戲劇訓練,但論知名度當然不及曾參加過選美、已有非常高見報率的港姐、o靚模,製作人基於現實考慮,最終多會選擇已具一定知名度、卻未有受過戲劇訓練的藝人。這也造成了惡性循環,令藝人覺得知名度原來比演技更重要。
以前電視台覺得一個新人有潛質,就會全力催谷,會大膽起用新人來擔正,就好像當年黃日華、苗僑偉,訓練班出來不久就在《過客》中當主角。大家都知道天生出來就懂得演戲的人並不多,大多是靠經驗累積的,電視台給予機會,套套擔正,幾套下來演技就漸趨穩定,而藝員的主角地位也奠定下來。但現在電視台在培育演員方面似乎比以往保守,即使已冒出頭來的演員,還是不太放心讓他們擔大旗,就好像現在每晚八點半,都會見到劉松仁的發揮比馬國明大得多。
松哥的演技當然無庸置疑,但其實馬國明已經可以獨當一面,如果還是不放心給他們嶺腹A難道十年後,到松哥七十多歲時,我們還要在電視上欣賞他跟不同年紀老中青的女演員親嘴滾床單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