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黃乾宇(右)堅持七年為貧困山區送暖,與當地村民結下深厚感情。
——支教義工黃乾宇重彩濃墨書人生
港人黃乾宇早在2005年大學畢業後,和女友來到廣西百色田陽縣貧困地區志願服務一年。轉眼間7年過去了,黃乾宇已經從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變為人父。曾經青澀的面龐如今多了幾分成熟男人的穩重。如今,黃乾宇已定居廣州,卻堅持每年回到山區給老師、孩子們送去溫暖。他喜歡那些貧困卻十分快樂和單純的孩子們,敬重為改變貧窮和落後而孜孜不倦地做著努力的校長老師們。7年間,一件件觸動人心的事跡,在黃乾宇的人生中劃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香港文匯報記者李薇、張瀛戈 深圳報道
回憶起當年支教的廣西百色市田陽縣,黃乾宇親切地用「第二故鄉」來形容這塊貧瘠的、與香港這個購物天堂截然不同的土地。在他看來,第二故鄉擁有他這輩子到目前為止最為獨特的一段回憶。「一年的時間用心去體會可以是很長的歲月,一段段觸動心靈的回憶串聯起來都是張張鮮活的面孔。」在黃乾宇心中,做支教的一年是他一生當中很刻骨銘心的經歷。他說:「去西部支援是我曾經十分嚮往的,人這一輩子也只有那段時間可以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到山區即找回真實自我
直到現在,每年一有空黃乾宇就會領著一班新朋友帶著大包小包的物資回「老家」探望田陽的孩子們,用他的話說,只有回到那裡自己的身心才能最大限度放鬆,煩惱才會一掃而空,在那裡,他能找回最真實的自我。
黃乾宇說,這7年間,每次回去他一定會去看望那位讓他十分敬重的王勇鋒校長,這位校長懷著「要把村裡孩子帶出大山」的理想,試圖憑藉教育的力量改變當地孩子的命運,帶動當地發展。是他將支教的項目引入五鄉村,給黃乾宇機會接觸這片土地認識那些可愛的孩子。
深受當地校長事跡感動
現任永昌小學校長的王勇鋒當年從廣西師範大學畢業後,毅然決然放棄報考公務員的機會。從2002年至今,王勇鋒借助網站的力量,聯繫很多社會愛心人士來田陽支教,並與他們一起做了一個助學網站,形成了一個扶貧接力計劃。「10年來,王校長的薪水一直只有1,200元沒增長過,他的奉獻精神讓我很感動。」黃乾宇說,他每次回去都會給當地的老師打氣,肯定他們存在的意義。因為當學生了解到外面世界是怎樣,老師便很難在他們心中樹立威信。「可以說,老師是在和暴發戶搶人。他們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依舊堅持教學,應得到社會關注。」黃乾宇說。
山區孩子更需精神指引
支助山區兒童這些年,最讓黃乾宇覺得無奈的,不是社會支助沒法讓山區的孩子過上好生活,接受良好教育,而是他們根深蒂固的「歸根」思想,讓他們始終無法擺脫貧窮和落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是黃乾宇一直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他看來,金錢只能給予山區的孩子心靈上的安慰,而不能帶來更多實質的變化,孩子們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指引。「我發現在山區孩子的思維中,活著就是為了賺錢回山溝裡面蓋房子,但在那裡蓋房子的費用遠高於城市。」黃乾宇舉例,因為運費等諸多因素,在城市賣6毛錢的瓦片,山區裡可能得賣1塊多。然而由於山裡老一輩人不願意到城市生活,山區的孩子出去打工的,有一定積蓄後就會選擇回家鄉蓋個房子繼承父業做個農民。
思維模式令農民難脫貧
「這幾年每次回去我都感覺時間在他們那兒靜止了,他們的生活一點變化都沒有。孩子們會把早上吃不完的玉米粥裝進瓶子當成午餐。那些外出打工的孩子賺了錢就回山區,窮了又再出去,循環反覆,人生沒有任何意義。」在黃乾宇看來,生活環境沒有改變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的思維模式沒有改變,而作為山區支教的一分子,他能做的只是多和孩子們聊天,盡力改變他們的這種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
「山區的孩子很單純,每次回去我都會與他們多聊天講道理,能改變一個是一個,我相信當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加入我們的行列努力去做,給他們精神的指引,他們一定會有不一樣的人生。」讓黃乾宇感到高興的是,如今需要金錢支助的山區兒童數量已經越來越少了,下一步,山區支教者將一改單純與孩子們交流的模式,盡可能多的和當地學校的老師交流,「讓老師通過教育來給孩子們做精神指引,效果會更為明顯」。
不要憐憫體會真實快樂
黃乾宇認為,不管山區的條件多差,孩子們需要的都不是憐憫,「我們不能以憐憫之心看待他們,他們的幸福指數比我們還要高,快樂是一種感覺,我在他們身上能深深體會到這一點。我們要抱著平等的心態去對他們」。
在未來,黃乾宇說他會持續關注田陽孩子的情況,在能力範圍內繼續支助第二故鄉的孩子們,與此同時,他還會將重心放在公司即將啟動的「明日世界基金」當中,帶動更多的同事為社會做出貢獻。他笑言:「女兒長大後,我會帶著她『回家』,接力計劃從我家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