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教界冀指引具體化 增資源提升教學效能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晉研)通識教育是新高中課程新增的必修科,更是整個香港學制改革的焦點。不過,自通識科推行以來,關於其課程內容太多太廣,學習範圍幾乎無所不及的爭議也一直持續。多個通識科團體都指,現時課程6大單元內容概括,學界又未完全掌握教與學策略,往往「教得幾多得幾多」,「過度教學」(Over-teaching)情況普遍,加上處理「獨立專題探究」(IES)課時嚴重不足(見另稿),令師生壓力極大。教育界認為,當局應把握檢討機會,將課程指引具體化,及增撥資源加強支援,提升教學質素與效能。
老師心態「教得幾多得幾多」
新高中通識科課程涵蓋今日香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能源科技與環境6大單元,不過,學界人士都指課程框架有欠具體,令師生難以掌握。香港通識教育會會長許振隆在接受訪問時指,6大單元範圍既大且廣,「老師要教幾多,學生要學幾多,一直都好模糊」,因擔心所教內容不足,不少老師會抱「教得幾多得幾多」心態,甚麼都教又要顧及深度,結果導致「過度教學」問題出現。
建議6大單元主題更清晰
許振隆指,每個通識單元都包括數項主題,如何演繹可存在很大差異,以「今日香港」中的「香港維持或改善居民的生活素質的發展方向如何?」主題為例,「老師要拿捏當中關鍵字,如界定『生活素質』的指標是甚麼其實並不清晰,單是解釋『生活素質』及相關指標便可不斷的延伸;再演繹『發展方向』,又出現另外一個問題。」他直言,現時普遍通識老師都有「過度教學」,單從學習角度來看雖然不算壞,但師生的負擔卻因而大增。他期望能將6大單元每個主題具體化,令師生更容易掌握教學內容和深度。
課時有限,但在籠統概括的框架下,要透徹做到「通識」,教學卻可無止盡。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許承恩指,「僅是『釣魚台』題材,便已可講6至8堂課,沒完沒了」。他表示,學界曾經有意見提出,應將6個單元刪減一部分,或者從每個單元中各減去部分內容,不過他認為,單元在設計時均循一定脈絡,若刪減可能會導致內容割裂及不完整,「為減而減」做法其實治標不治本,反而會令課程變得支離破碎。
倡加強老師培訓解讀課程
許承恩建議,當局應加強老師培訓,並將過往注重「知識增益」的內容,改以「解讀課程」為重點,讓老師學習有效的教與學策略,應對內容深且廣的6大單元,更有效掌握所要教授的深度。
曾任通識科老師的天主教伍華中學校長劉柏齡則指,針對師生處理通識科負擔極重,政府應向學校增撥資源,如延續過往推出的一次性通識科津貼,可讓學校聘請教學助理,分擔老師搜集資料和影印等工作,同時騰出更多時間和集中專注力幫助有需要的學生,提升整體學習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