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著重時事議題,考生重點溫習熱門新聞,固然有利應考,惟必須注意題目的重點字眼,避免答案偏離題旨。首屆通識教育科文憑試卷二第一題有關第三條機場跑道興建的熱門新聞,考生作答表現理應較佳,惟不少人忽視題目所問,誤將所溫習的第三條機場跑道興建的利弊胡亂臚列出來,結果導致離題,可謂「捉到鹿唔識脫角」。
此外,考生溫習時事新聞時,需預備及了解與議題相關的其他例子,以增強答案的說服力,支持自己的論點。資料中的事例大多只是答題引旨,並未能足夠貫穿整個答題部分,如卷二第一題的關鍵字眼是「香港基本運輸設施」,但資料中的第三條機場跑道僅為例子之一,若考生未提出港珠澳大橋及高鐵等作為佐證,則未能充分涵蓋「基本運輸設施」這個概念,答案欠全面。
「甚麼程度」要求比較
在眾多題型中,考生最常犯錯的是包含「最」、「較」及「在甚麼程度上」等提問用語的評論題。當題目使用「最」或「較」擬題時,考生必須將「主項」與「他項」作出比較,否則會被視為未能直接回應問題,惟不少考生往往只集中闡釋符合自己立場的理據。卷一的第二題c題要求考生從6項控煙政策中,選取較有效的兩項去處理相關的公共衛生風險,惟不少人作答時僅集中討論所選兩項政策如何有效,結果最高只能獲取6分。因為沒有比較,考生只能證明所選兩項政策有效,但難以證明它們比其他4項更有效。
同樣地,考生在回應以「在甚麼程度上」為提問用語的題目時,必須作出比較,以解釋確定「主項」程度的原因。考生回應卷一第一題c題時,必須比較「立法規定青年人向他們的父母提供財政援助」的正反理據,並加入駁論段,才算是完整地回應題目。不少考生作答時把擴大「大程度」部分的篇幅,當作解釋選擇「大程度」的原因,但其實他們只停留於分述而非評論的層次,未能比較相關理據的重要性,難以獲取通識科評分標準的最高等級。
值得一提的是,當遇到涉及「一果多因」的題目,如首屆通識教育科文憑試練習卷卷二第二題b題的「甚麼程度上認同中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得以提升是因為經濟全球化」,考生要緊記在選取「小程度」作為立場時,切忌只提及其他因素,如成功的改革開放政策及中國領導人的領導才能等。考生必須先提及經濟全球化的作用及局限,才將之與其他因素作出比較,因擬題者希望考核考生對主項(即經濟全球化)的認識。 ■林子斌 孔聖堂中學通識科教師、通識教育科專業發展學會會員
逢星期一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