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大革命的啟示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1-1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舊制度與大革命》。資料圖片

吳小彬

 近來,有一本書正在坊間走紅,受到高幹、學者和知識界人士的關注,此書名為《舊制度與大革命》,作者是法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

 托克維爾生於1805年,貴族世家子弟,曾經熱心政治,1838年出任眾議院議員,1848年參與制訂第二共和國憲法,1849年一度任外交部長。1851年後從政治舞台上淡出,專事讀書與寫作。

 在法國大革命的恐怖時期,托克維爾的外祖父被送上斷頭台處死,他的父母也被下獄,即將上斷頭台的時候,熱月政變發生,雅各賓專政結束,他的雙親才倖免一死。儘管如此,幾十年之後,當托克維爾寫作《舊制度與大革命》時,他仍能抱著雖然複雜的心情欣賞和讚佩大革命。他看到,1789年的法國人民懷著對平等與自由的熱愛,向封建專制制度發起進攻,他們不僅要建立民主制度,而且要建立自由制度,不僅要推翻各種特權,而且要確認屬於人民的權利。這是青春、熱情、自豪、慷慨、真誠的時代,儘管有錯誤,但大革命值得人們千秋萬代紀念。

 托克維爾一直沿著兩條經線在探索,一是大革命為何產生,為何以那樣暴烈的方式發展?二是舊制度何以在幾年時間內又死灰復燃,革命的成果何以失掉?

 在探討革命發生原因的篇章中,托克維爾仔細研讀了大臣與國王的談話、地方議會記錄、法院審判案例、關於農民問題的報告,還有各個階層的陳情書。他再現了革命到來之前的社會實情,一步步接近了那個最後爆炸的日子。他的筆下時常流露出惋惜和埋怨。那本是可以避免的災難,那本是可以減輕的壓迫和錯誤,那本是可以由君主、貴族和政府官員先實行的改革,卻都沒有做,把機會錯過了,將歷史留給了文學作家的浪漫激情,任由他們點燃了人民的怒火。那些在專制制度下苟活的、除了平等一無所有的人們,在仇恨的宣洩中毀滅了法國,連帶它一切的壞東西和好東西。可英國並不是這樣,美國也不是這樣。

 最糟糕的是,花費如此高昂代價贏得的革命成果,不多時便被輕易放棄了。托克維爾失望地看到,法國人很快忘記了革命目的,忘卻了自由,一個比革命推翻的政府更加強大、更加專制的政府,重新奪得並集中了全部權力,人們只想做拿破侖治下的平等的奴僕。自由被廢棄了,政府把選舉人的普選權標榜為人民主權,可實則人民既不明真相,又不能共同商議。國民的自治權被取消了,民眾權利的種種保障也被取消了。與此同時,政府還取消了思想、言論和寫作的自由——這浪費了無數人的鮮血和生命的輪迴與復辟,讓托克維爾厭惡之極。

 托克維爾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自由主義者,爭取自由,維繫自由,保護自由,是他最為關切的事情,他據此觀察和分析革命的目的、過程和結果。他驚訝地發現,在為革命作準備的所有事務中,公共自由的思想和愛好是最後一個出現,卻是第一個消失的。不錯,法國人身上具有民主革命氣質,他們嚮往平等,憎恨特權和社會等級,這一點非常可貴,但是他們不尊重契約,不尊重私人權利,在他們眼裡,私人權利甚至根本不存在。最要命的是,他們似乎喜歡自由,其實只是痛恨主子,他們倒是極其熱愛平等,哪怕是奴役中的平等。

 托克維爾還注意到,革命並非是在壓迫最重、人民苦難最深的時候發生的。臨近1789年之時,對窮苦人的稅收減免了,政府賑濟多了,國王增加了救助基金,很多地方出現了繁榮景象,巴黎附近地區還進行了有限度的改革,農民的權利和財產也受到了保護。但是革命還是爆發了。托克維爾指出,以往人們耐心忍受著苦難,以為這是不可避免的,可一旦繩索和鐵鏈稍稍鬆動,既有的壓搾和苦難就更難承受。被消除的流弊讓人想到更多的流弊,於是人們的反抗情緒便變得激烈起來。接著,托克維爾寫出了那句名言:「對於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候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候」。

 自由剛剛到手,旋即就被拋棄一事,讓托克維爾耿耿於懷。難道人們對自由的熱愛只是因為自由可以帶來一些物質利益?許多國家的歷史表明,自由的確可以煥發民族生機,為社會生產和帶來富裕、福利、財富,但有的時候,自由暫時並不能使人享受這類福利;在有些地方和時候,只有專制制度能帶來表面的繁榮,出產大量的物質財富,讓人得到一時的滿足。人們依戀自由,依戀的應該是自由本身的魅力,應該與物利無關,在大地上和藍天下無拘無束地呼吸、行走、言論和歌唱,這才是最寶貴的。托克維爾告誡人們:想靠自由來換取好處和利益的人,從未長久保持自由;誰在自由中尋求自由以外的其它東西,誰就只配受奴役。

 法國貴族受到了托克維爾最多的指責。貴族幾世紀以來一直處在沒落中,但在革命到來之前仍享有包括免稅在內的特權,他們高高在上,養尊處優,卻無法像英國貴族那樣承擔起社會責任。在整個歐洲,貴族制度都在難以避免的瓦解之中,這既是好事,又對社會不利。世界上那些最難以擺脫專制制度的地方,恰恰是那些貴族制度早已不復存在的社會。因為貴族往往代表著教養、公益心、勇敢、堅毅和某種超越性,貴族處在君主與平民之間,如果這個階層足夠優秀的話,應該能夠約束君主的自私行為並為平民作出正面的表率,英國貴族就出色地完成了這一任務。而廢除了貴族制度或貴族不能承擔使命的社會,在似乎平等的表象下,人們一心追求的只是自己的利益,都信奉狹隘的個人主義,品德高尚的人不見了,再也沒有人關注公益事業。專制制度非但不與這種傾向做鬥爭,反而鼓勵之。托克維爾寫道:在這樣的社會裡,對商業的嗜好,對物質利益和享受的渴望,不惜一切代價發財致富,成為最普遍的感情。專制制度本能地支持和助長這種感情,它使人民彼此分離,不再關心公共事務,使他們一想到革命就渾身戰慄。專制制度給人們提供保護,聽任他們以不義之行攫取不義之財。若無專制制度,自私自利的慾望或許也會強烈,有了專制制度,這種慾望便佔據了統治地位。

 托克維爾的結論是,惟有自由,才能使人擺脫孤立,走到一起,並且為了公共事業聯合起來。因為在公共事務中,必須相互理解,說服對方,與人為善。惟有自由,才能使人們不再崇拜金錢,掙脫日常私人瑣事的糾纏,從而能有高尚的追求,成為偉大的公民。

 早就聽說,中、法兩國人民習性有幾分相似,讀托克維爾此書,我始信然。在今天,在中國又迎來一個大轉變之際,朝野不少人士都在讀這本書,再好不過了。但願高居廟堂之士能得到啟發,認清面臨的問題和危機,痛下決心將改革進行到底;有權有財之人也擔負起各自的責任;而普通國人能覺悟到,人生在世,自由是最可貴的,為了自由,有時減少或犧牲一些物質利益,應該捨得下來。

相關新聞
「醞釀」聯想的空間 (圖)
《電話亭》 (圖)
《寂靜》 (圖)
《懸浮》 (圖)
《徘徊》 (圖)
視覺推介:「復原模式──鄧凝梅與黎慧儀的藝術對話」
創作對談:王克平:木刻的感性表徵 (圖)
歷史與空間:大革命的啟示 (圖)
來鴻:愛在等待中
古今講台:人類也要飛
豆棚閒話:敦厚芋頭有溫柔 (圖)
生活點滴:公園飄香雪花膏
畫中有話 (圖)
百家廊:高雅與低俗 (圖)
琴台客聚:不尋常的光與影 (圖)
翠袖乾坤:失戀中途站
海闊天空:一碗麵的早餐
生活語絲:人生三階段
思旋天地:無稽之談
淑梅足跡:港人之福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