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2月8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廉頗雖老矣 樂團仍一流?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2-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首晚音樂會後,馬捷爾親吻送上的花束。照片版權:Todd Rosenberg Photography 2013

 馬捷爾(L. Maazel)頂替突然患病的慕迪(R.Muti)帶領芝加哥交響樂團(CSO)訪港,指揮更換,曲目更改(全無近現代作品),作為三管編制的百人大樂團,兩場演奏基本上都是雙管樂曲,未能盡展大樂團的實力,這是未演已可以先評的問題。但年過八十的馬捷爾是否雄風猶在,卻要臨場才會知曉。 ■文:周凡夫

「準確」卻全不感人的示範

 首晚上半場所奏《莫扎特的第四十一交響曲》,速度偏慢,加上各樂章的反覆樂段奏齊,全曲竟花了四十多分鐘,但這並非關鍵所在,關鍵在於馬捷爾幾乎是完全放任樂團,不僅全無驅策,亦無雕琢,樂團在第一樂章時更有如在觀望一樣。在這種情況下,樂團仍能不出問題,CSO確可說是實力高超,但亦是一次奏得「準確」卻全不感人的示範。第一樂章「活潑的快板」變了慢板,更全無張力,《朱庇特》天帝標題的壯麗風範全無,甚至終章「甚快板」,亦要到收束前才略有點帝皇的氣勢。

 下半場《布拉姆斯第二交響曲》,六十把弦樂盡出(上半場只用四十四把),銅管樂組亦用上十把。馬捷爾仍採用偏慢速度,首樂章呈示部沒有反覆,全曲用了四十七分鐘。和上半場最大不同在於樂團的整體力度和音色都變得厚重得多,見出了莫扎特與布拉姆斯在色彩上的明顯差距。當然,「布二」更多機會突顯木管和銅管的個別獨奏水平。基本上來說,樂團各聲部的音色與力度平衡,較《莫扎特四十一》來得更佳,但音樂的感染力同樣頗為薄弱,甚至終章的高潮應有的爆發效果,亦未見得突出。

 或許,真正能讓觀眾感到振奮的,卻是最後加奏的十分鐘左右的音樂。多增八位樂師,首先加奏的《布拉姆斯第一號匈牙利舞曲》,定音鼓以外,加入了三角鐵的清脆音響,讓人頗有夢醒感覺。不過,真能發揮CSO雄宏璀璨的銅管色彩,卻仍是最後加奏,僅三、四分鐘的華格納樂劇《羅蘭格林》第三幕的前奏曲,那種澎湃有如洪流的合奏,是整個樂團在藝術上充滿力感的表現,雖然簡短,卻是一流的音響,富有感染力的音樂。還好,最後大家終於等到華格納將音樂帶來了。

十二支銅管仿如廿四支

 首晚我的座位在樓座中間偏左的K80,音響聽來並無異樣,次晚同樣在樓座,變為I148,那是在舞台右側,在低音提琴的後面。這個位置聽到的音響,確是「奇特」,首先是弦樂低音並沒有消失,但消減得很快,很單薄且黯啞,仿如是低音喇叭加了厚厚的外罩一樣。但更讓人「驚訝」的是,開場威爾第《西西里晚禱》序曲,末段強大澎湃的銅管樂齊奏,竟然出現極為明顯的迴聲,十二支銅管仿如是二十四支!半數在音樂廳外邊一樣!接著孟德爾頌的第四《意大利》交響曲,在幾段較為強力的樂段,仍可以聽得到輕微的迴聲,在「腳跟」前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卻仿如各只有兩把一樣。

 下半場銅管及敲擊配器較多的貝多芬第三《英雄》交響曲,第一、二樂章的迴音效果再度呈現,但最嚴重的,是馬捷爾三次返場後再度加奏的首晚已奏過的《羅蘭格林》第三幕前奏曲——和首晚所聽是截然不同的效果,嚴重的銅管樂迴響將整首樂曲衝擊得支離破碎,幾乎讓人難以辨認出就是前一晚所聽的同一首樂曲。可以說這次真正體會到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音響糟糕的嚴重情況。這種座位,票價仍要高近千元(980),正好是五級票價的中間價位,如此看來,音響效果較此更糟糕的仍有不少,此一推論,可能仍須花點時間去親身感受才會有答案。

大師步履蹣跚難尋活力

 不過,此座位卻有幾個「優點」,首先是小提琴組的聲音響亮清晰,而且每位小提琴手演奏的姿勢表情一覽無遺,作為樂團首席、來自台灣的著名小提琴家陳慕融,與他鄰座的助理首席、來自韓國身材高挑的Stephanie Jeong,兩人演奏時經常見出幾乎完全一致的姿態,確是無比合拍。此外,敲擊樂的聲音同樣無比清晰明亮,無半點拖泥帶水。同樣是來自台灣的敲擊樂首席葉孟芸,全晚奏來揮灑自如。

 不過,此座位更大的「收穫」是馬捷爾在舞台上的一舉一動,包括面部表情都能一一入目。結論是——廉頗老矣。高齡大師確是疲累了,這個晚上但見他雖然仍是全場背譜指揮,但肢體動作與表情都無法找尋到活力感,從音樂會開始,每次出場退場的步履,都提不起腳步,蹣跚而行,步幅短窄,從後台出來走上指揮台,合共最少花上二十步!到最後返場,只走到樂團首席位置,亦已超過二十步。儘管馬捷爾的腰板仍挺得頗直,但畢竟歲月催人,指揮這門藝術,體力智力並重,現今觀眾要求已非僅只是講「音樂內涵」了!

 但無論如何,CSO畢竟仍是一流的樂團,爛船亦有三分釘,第二晚在奇特的迴聲音響下,雖已無法評出樂團的音響音色的平衡,甚至音樂上的感染力,然而舞台上可以見得到的八成樂手(兩成在「腳下」),都有可以「收貨」的「精神面貌」,未有「麻目」景況。更可喜的是,還得見樂團中有好些東方面孔,單是華人便有十二位之多。六十位弦樂手中亦有不少女性,演奏莫扎特「四十一」的二十位小提琴手中,女性更佔十三位!看來「東方化」和「女性化」這兩個趨勢,在CSO這個世界一級的大團中同樣存在,這確是十年八年前無法想像得到的事。

相關新聞
廉頗雖老矣 樂團仍一流? (2013-02-08) (圖)
敢觀舞台:當音樂遇上劇場──莎妹《膚色的時光》與澳門《天狐變》 (2013-02-08) (圖)
浪漫源自尋找日常的美好——黃頌恩對談林嘉敏 (2013-02-05) (圖)
《Found Landscape, Hong Kong : Milk Chocolate, Coeur de Suisse》 (2013-02-05) (圖)
《Power . Performance . Prestige》 (2013-02-05) (圖)
《Found Landscape, Hong Kong : Hot Cocoa Mix, Swiss Miss》 (2013-02-05) (圖)
《 Super Strong and Sensitive》 (2013-02-05) (圖)
《花式飛行》展場一角 (2013-02-05) (圖)
《Milk Splashes》局部 (2013-02-05) (圖)
藝訊:日本藝術家湯淺克俊首個香港個展 (2013-02-05) (圖)
《三國》要使出「無雙」模式來觀賞 (2013-02-01) (圖)
音樂筆記:閒話《雙城記》雙鋼琴音樂會 (2013-02-01)
「林嵐合作社」:藝術能為社會做些甚麼? (2013-01-29) (圖)
創作對談:描繪常被忽視的事物 (2013-01-29) (圖)
膚色的時光 愛情本就是懸疑劇 (2013-01-25) (圖)
無學術根柢但有趣的「盧氏製作」 (2013-01-25)
《胡桃夾子》雖有亮點 仍待改進 (2013-01-25) (圖)
「暴力與詩意」的視聽探索 (2013-01-22) (圖)
張暉明:物象的時間迴旋 (2013-01-22) (圖)
楊嘉輝:為邊境線留下痕跡 (2013-01-2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