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學中的歷史回溯——歐陽修《新五代史》中的文氣縱橫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3-0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北宋國都皇城外的景象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文忠,中國吉州廬陵(今屬江西)人,天聖進士,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曾合修《新唐書》,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文集》傳世。他以文氣的理論,展現王朝興衰的圖景,以及知識分子道統擔當的決心。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圖片為資料圖片

 在強調經世致用、以史為鑒的今天,文學的作品還有多大的歷史回溯與警惕功能,已經是一個值得深思和反省的問題。文學不僅僅是愉悅身心的方式,同時也是中國人自古對歷史和往昔生活經驗的總結。家國天下,亙古如此。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自身將文氣的理論運用於《新五代史》的編纂中。其目的,就是為了警醒統治者,必須勤政愛民,親賢臣、遠小人。以古非今,似有可議之處,但箇中良苦用心,令人動容。

文氣的理論演進

 文氣,是中國古典文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曹丕《典論.論文》認為:「文以氣為主」。 作家的氣質才情決定作品的風格特色,氣質稟賦論(由王充發展而來)。劉勰《文心雕龍》認為:作家的气是根本性的,它是才能和志意的基礎,作品風格有剛柔之分,是由於作家具有不同的氣質。與曹丕的觀點一脈相承,不過他同時也強調後天學習的作用,認為才氣和學習兩者必須配合。作品的風貌來自作者的氣質稟賦,而作品的骨力著重於語言的運用。同時期的鍾嶸等人也提到過文氣。總的來說,文氣可以泛指作品的氣貌和風格,也可以專指剛健的氣貌和旺盛的氣勢。

 唐宋時期,在氣貌之外還加入了關於作者思想道德的內容,在以韓愈為代表的古文家中表現尤為突出。具體說來,就是以儒家孔孟之道為思想基礎的浩然正氣。道是更為根本的東西,道決定氣,氣決定文。例如,文天祥的《正氣歌》,便是以道德、大義的擔當來彰顯出氣的價值和精神。於是,這一時期把「文以氣為主」的觀點發展成為「文以理為主」

  在元明清時代,文氣的概念又發生了演化——「文以神為主」。這裡的神也指作家的才智性格,與之前的氣沒有本質上的差別。不過如劉大櫆批評了「專以理為主」的說法,思想需要配合神氣、音節、字句。也就是說,神氣是虛的,要通過音節字句來體現。所以,用文氣說來分析具體的文章,主要可以從作家的思想、作品的風格、遣詞造句等幾個方面來看。

歐陽修的文學觀

  歐陽修四歲喪父,由其母鄭氏教養。為人勤學聰穎,家貧買不起文具,便「以荻畫地」。天聖八年(1030年)中進士,官館閣校勘,景佑三年(1036年),因直言論事貶知夷陵。慶曆中任諫官,支持范仲淹,曾致書高若訥《與高司諫書》,責其不諫,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翰林學士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歐陽修個性固執,不懂變通。

 歐陽修身體不好,晚年隱居穎州,自號六一居士。六一乃指珍藏的書本一萬卷,三代以來的金石遺文共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與自己一老翁也。

 歐陽修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西昆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其散文代表作有灑脫玲瓏的《醉翁亭記》、《秋聲賦》。王安石評定歐陽修的散文風格:「充於文章,見於議論,豪健俊偉,怪巧瑰琦。其積於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發於外者,爛如日星之光輝;其清音幽韻,凄如飄風急雨之驟至;其雄辭閎辯,快如輕車駿馬之奔馳。」(《祭歐陽文忠公文》)

 蘇轍稱其文「雍容俯仰,不大聲色,而文理自勝」(《歐陽文忠公神道碑》)。清代袁枚說:「歐公學韓文,而所作文全不似韓,此八家中所以獨樹一幟也。」

有宋一代:中國歷史觀的轉向

 宋朝建立後,非常重視對於史書的編修,特別是當代史的編修。這主要表現在宋朝政府不僅設置專門史官負責編修史書,而且也不禁止私人修史,有一套分工明確、相接有序的修史體系和制度。宋代的史學領域有新的開拓,宋代史學家對史實的評論,也散見於他們的各類史著當中,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中以「臣光曰」開頭所注明的對史事的評論,歐陽修《新五代史》中以「嗚呼」開頭的史實附論等。這些評論,或短短一句,或洋洋千言,內容極為廣泛、豐富,是著作者歷史觀、政治觀的鮮明體現。

 直書實錄是中國古代的一條重要治史原則,從中國古代史學縱向發展過程看,宋以前的史學基本上是以敘事為大宗,以確立事實的「實錄」作為史學的重要任務,而不是以解釋歷史和討論歷史哲理為重。進入宋代,伴隨著理學的產生和發展,理學對史學的影響越來越大,其主要表現就是引起史學理學化和哲理化的傾向。首先追求的是道義的真實,而把史料的真實放在次要地位。

 正是由於宋代史學的理學化、哲理化,導致了宋代史論風氣的活躍,使宋代許多史評著作、史著中的史論,大都以道德為本位去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討論歷史的盛衰。歐陽修是北宋理學思潮的最重要的開創者之一。

歐陽修的大成之作:《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北宋歐陽修撰,是唐代以後唯一私修正史。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成書。乾隆時,因薛居正《舊五代史》列為正史,歐史改稱《新五代史》。共七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記載自後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歷史。

 《新五代史》撰寫時,增加了「舊五代史」所未能見到的史料,如《五代會要》、《五代史補》、《五代史闕文》、《唐餘錄》、《九國志》等,因此《新五代史》在《舊五代史》的基礎上更加翔實。但《新五代史》對舊「志」部分大加繁削。歐陽修寫《新五代史》時,踵孔子的《春秋》筆法,為尊者諱,寓褒貶,重議論。並強調君臣封建思想,史論常用「嗚呼」二字發端,發表感慨議論。

 歐陽修撰《新五代史》反對保守落後的史學傳統,不立《五行志》,只立《司天考》以記天象和曆法。他駁斥了鬼神能降福於人的邪說,斷言禍福的發生取決於人事不取決於天,「專人事,則天地鬼神之道廢,參焉則人事惑」,「治亂在人而天不與者」。認為以天參會妨礙人們正確地處理問題,總結歷史經驗。

  評價一個時期的歷史人物的標準,主要取決於史學家對這個時期的總體估價如何。他強調忠孝。歐陽修的忠孝觀說到底是為他的尊王思想服務的,而尊王思想又是為地主階級政治服務的。由此可見,歐陽修評價五代歷史人物的思想和其其他史學思想決非沒有聯繫,而是一個完整系統的統一體。儘管歐陽修還從攘夷、貪廉、愛民、能政等角度,評價過歷史人物,但最主要最核心的卻是「忠孝標準」。

相關新聞
文學中的歷史回溯——歐陽修《新五代史》中的文氣縱橫 (2013-03-04) (圖)
時代的新聲 以史促文 (2013-03-04) (圖)
宋代的城市生活 (2013-03-04) (圖)
歐陽修手跡 (2013-03-04) (圖)
歐陽修雕像 (2013-03-04) (圖)
從文獻到歷史的隆重登場 (2013-02-18) (圖)
十字路口看顧準 (2013-02-18)
「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港產水貨客的獨白 (2013-01-31) (圖)
水貨客吐心聲 (2013-01-31) (圖)
「水貨客」問題不應全怪內地人 (2013-01-31) (圖)
中國多地打響食品安全保衛戰 (2013-01-31) (圖)
音符的天使——李軒的香港夢 (2013-01-28) (圖)
社會原子化的反彈:宗族走向復興 (2013-01-28) (圖)
地標乎?地名乎?——康振賢講述貴陽「紀念塔」 (2013-01-14) (圖)
資料介紹 (2013-01-14) (圖)
新年,我們需要紀念塔 (2013-01-14)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