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達智
動筆寫一個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的故事,中間節氣很閒(俗語有云:閒過立秋),另一些節氣卻是農業社會積年累月習慣的行事方程式。
在某些有閏月即十三個月的年份,農曆年前已開始立春;蛇年驚蟄已過,氣候急變,驚蟄沒打雷落雨,這樣下去,農田變乾,農人望天打卦咯。
三月二十日將迎來春分,童年歲月新界農村對這個節氣十分注重;春秋二祭之春啟幕,這天以後至清明前後,我們南遷落戶新界一千年已三十代人的家族,枝葉繁茂,這期間幾乎天天有祭祖活動。
一段時間,大眾投入現代新生活,不少移居國外,也有搬到市區工作居住,春分這個祭祀變得可有可無,前來拜祭者二、三十人,極冷清!跟數十年前祠堂前聚集千百人丁的興盛場面大不同。當年人龍長啊長守在祠堂外等候時辰到,負責人等把關大門,一人一票。入內後須先到神枱祖先牌位前上香拜拜致敬,再到一旁按照本堂本家登記,最後統計人數平分祭禮——豬肉,名符其實的太公分豬肉。
我們屏山鄉分三圍六村,主要分枝自坑頭坑尾兩大房。大祠堂的先祖不單止蔭庇三圍六村,數百年前已開枝散葉至深圳河北之寶安、東莞、南番順、三水、台山、中山……一旁「俞喬二公祠」其後代主要為坑尾村子侄;筆者屬這一支,拜過大祠堂領票報名後轉到二公祠,重新排隊領票祭祖報名,爾後領兩份肉回家,事完。
清貧世代,不少家庭等候春秋二祭得多點豬肉油水養身子,虛冚情況可想像。
香港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漸進富裕,豬肉不缺,營養太好,還害怕吃太多肉呢。一時間,祭祖人數大減!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下旬九七之後春分秋分來臨,回到祠堂前面等候入內祭祖的族人又見群集。
這景象絕非為豬肉物質,老一輩長者弱的弱,走的走;再次祭祖的一代純粹一片心,這情景更叫人鼓舞,不求利益回報的單純祭祖相信才是祖先真正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