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與時俱進,對一個中、青年人來說,並不太難,但對一位老年人,便困難得多了!
周有光是例外的例外。
九十六歲的周老在「九一一」事件後,很快進入狀態,寫了一篇評論文章,把「九一一」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說得頭頭是道,特別是分析「九一一」發生的近因和遠因,也說得透徹極了。
二○一一年,他一百零六歲,中東發生「茉莉花事件」,他更耐不住寂寞,為了解事件的真相,讀報紙,看電視,上互聯網,密切關注世界大事,並作出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
周老說,「我傻乎乎地在電視節目裡看北約轟炸利比亞,不懂為什麼會發生這場戰爭。後來我向網路尋求答案。原來,聯合國有一個《保護責任新理念的決議》,敘利亞局勢不一定和利比亞一樣,但基本都是相同的,基本都是決議的問題,當然各人的看法是不一樣的。」
談到阿拉伯之春對世界的影響,周老很形象地說,地球是板塊運動,人類社會也是幾個板塊構成的,阿拉伯世界是一個板塊,現在大膽地發酵了,還有非洲,非洲還沒有動呢,這是以後的事情了。非洲要動,就是地球上一個重要的板塊在動,當然要影響到旁邊。「當然如何運動還很難說,這個運動不是幾天能搞完的。」
周老以專家的語氣對我說:「阿拉伯之春鬧得很厲害。敘利亞很可能會成為第二個利比亞啊。俄羅斯開了三艘軍艦過去,美國也開了航空母艦,但他的沒有用處。」
他說完哈哈大笑,頗自鳴得意,果然不出他所料,敘利亞戰爭仍然一直處於膠著狀態。
可見,他在下這個結論之前,是做過功課的。
人老心不老,身居斗室,閱盡天下事,套他的話,這是拜一個「信」字之賜。
周老解釋道:人類社會衣食住行,現在還要加上「信」,應該是「衣食住行信」。
為什麼呢?「衣食住」是農業化社會的生活內容,加上「行」,就是工業化社會的了,「行」是孫中山加的,當時人們覺得為什麼加上「行」呢?「因為那時候汽車少,現在滿天下都是汽車了。」周老說。
周老說:「我再加上一個字,信,即資訊化,資訊化在今天很重要。」
他說,譬如阿拉伯之春,緣於手機,「一個青年,在突尼斯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就在馬路邊上做小買賣,警察去干預就鬧起來了,警察打了他一個耳光,他氣急了,就澆上汽油自焚。旁邊的人用手機拍下來,傳出去了,一下子就鬧革命了,這就是資訊化的影響。」
周老對時局看得透,因他很有歷史眼光。
他曾說道:「清朝康雍乾時代強不強?盛世嘛!怎麼強盛的?靠改革、改良嘛。」
周老認為,清朝的由盛轉衰就是因為到後來執政者越來越頑固守舊,故步自封,以至於被歷史所淘汰。
「不想被淘汰,就要進步。在現代社會講進步,就是要向民主方向過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世界就是這麼過來的。」周老斬釘截鐵地說。
以歷史為鑑。歷史教訓不能不吸收。
周老鄭重其事地說,中國人現在最要緊的是跟上時代的變化。言者諄諄,聽者宜慎而重之。
這是一個充滿睿智的世紀老人的肺腑之言! (《周有光印象記》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