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胡錦濤主政中國十年,中國經濟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增長最快的黃金十年,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民生改革全面鋪開,綿亙千年的農業賦稅被廢止,百姓共享發展成果;中國奪取了抗擊沙士疫情、汶川特大地震等災難及災後重建的重大勝利;國防軍事力量進一步提升,載人航天取得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已經入列;「胡連會」啟動,台海局勢從對抗走向合作,開闢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紀元;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積極應對國際金融風暴,世界影響力大幅躍升,一步步走到國際舞台的中央……
昨日上午11時多,胡錦濤與新當選國家主席和國家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習近平兩次握手,完成權力交接。自此,今年71歲的他已卸下全部領導職務,以主動「裸退」的方式正式告別中國政壇,以高風亮節的政治品德、彪炳史冊的歷史功績,贏得了全黨上下及全國民眾的崇高敬意。
經濟民生 經濟總值 世界第二
香港文匯報訊(兩會報道組 海巖)過去十年,中國經濟遭遇了一波接一波的困難,從國內非典、雨雪冰凍災害、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到美國次按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每一次考驗都嚴峻非凡。在一系列重大挑戰之下,中國經濟經歷了過冷和過熱、通脹和通縮的考驗。國務院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評價,這是中國歷史上發展最好的「黃金十年」,實現了「高增長、低通脹、高效益」。
十年間,中國GDP年均增長10.7%,遠高於世界經濟年均3.9%的增速;經濟總值從2003年的11.67萬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51.9萬億元,從世界第六躍升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同時成長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尤其2008年國際金融海嘯爆發後,胡錦濤帶領中央及國務院果斷出手,採取有效措施救市,令中國經濟率先觸底回升。
「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是胡錦濤十年來始終堅持的執政理念。2002年12月5日,北方飄雪,新當選中共總書記的胡錦濤率領中央領導班子前往西柏坡考察,在履新未滿一月的首次集體行動期間,胡錦濤提出,全黨應堅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學界形象地稱之為「新三民主義」,對於胡錦濤來說,民生無小事,民生最關情,這是他對民眾的莊嚴承諾。
十年間,中國人均GDP由1,135美元提高到5,432美元,年均增長10.1%,邁入「中等收入」國家門檻;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從2003年的8,472元人民幣增長到2012年24,565元,農村居民純收入從2,622元增長到7,917元,增長3倍左右,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民眾享受到更多改革發展成果。
兩岸關係 台海破冰 共創雙贏
香港文匯報訊(兩會報道組 劉凝哲)胡錦濤主政中國10年,創新對台新思維,台海局勢從對抗走向合作,開闢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紀元。
2002年,民進黨當局以「台獨」為主線,不斷挑釁大陸的政治底線,一步步將兩岸關係推向險境。在這個危機關頭,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對「台獨」勢力保持高壓遏制態勢。2005年,《反分裂國家法》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全票通過。這部法律被認為劃定了兩岸關係的「紅線」,是懸在「台獨」頭上的利劍。
另一方面,「不畏浮雲遮望眼」,胡錦濤創新對台新思維,2005年邀請國民黨主席連戰登陸,在北京實現歷史性握手,60載台海冰封終被打破。隨後,親民黨、新黨主席也先後來訪大陸,和平發展成為兩岸關係的主旋律。2008年,隨著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兩岸關係進入一個新時代。當年4月,「胡連再會」,胡錦濤提出的「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十六字方針,成為新形勢下大陸發展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與主張。
同年6月,海協會與海基會領導人會談在中斷9年後正式恢復。4年來,兩會領導人8次會談,簽署18項協議,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越來越深入和務實。
有評論指出,兩岸關係的歷史突破和全新局面,堪稱胡錦濤執政任期內最值得濃墨重彩的歷史功績之一。
國際地位 和平崛起 影響日增
香港文匯報訊(兩會報道組 劉凝哲)胡錦濤主政下的10年被外界視為中國迅速崛起的10年。隨著綜合國力顯著增長,中國國際地位大幅提升,國際影響力日益擴大。這個古老又年輕的大國正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成為國際體系的重要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
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總量躍升為世界第二,進出口貿易總額提升為世界第二,出口額躍居世界第一位。中國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保持了經濟的持續增長,對世界經濟發揮了穩定器的重要作用。在胡錦濤任內,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國際盛會,展現出和平崛起的國家形象和文化軟實力。胡錦濤在2005年提出的「和諧世界」理念,被認為是國際關係史上一個巨大的亮點。
中國和平發展,被認為打破了「國強必霸」的大國崛起傳統模式。「共同」和「攜手」,作為中國領導人在世界舞台上倡導和平、發展、合作時使用頻率極高的詞彙,呼應著時代決定的國際合作大勢。
面對無法避免的磕碰,中國日益展示出處理複雜問題的胸襟、能力和定力。中國首倡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為維護地區形勢穩定發揮積極的建設性作用,贏得了國際社會廣泛好評。「中國將堅定不移做和平發展的實踐者、共同發展的推動者、多邊貿易體制的維護者、全球經濟治理的參與者」。這句話是胡錦濤國際戰略定位的集中體現。
軍事發展 國防科技 騰飛發展
香港文匯報訊(兩會報道組 劉凝哲) 在胡錦濤的領導下,中國國防軍隊建設見證了極不平凡的發展時期。上天、入地、下海甚至在遙遠的深空,無論是已列裝部隊的高新裝備,還是試驗中的尖端武器,甚至在預研階段已令西方世界「驚呼、讚歎」的技術,都成就著中國國防事業的「黃金十年」。
以作戰需求為牽引,以信息化為主導,走機械化信息化複合發展的道路,中國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自主創新能力大幅躍升。對於國防科技特別是航天事業,胡錦濤傾注著與眾不同的心血。中國航天在10年中一次次地創造著歷史,從無人飛船到小型空間試驗室,從探月衛星到探測深空,從民生衛星到北斗組網等等,中國用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實力,毫無爭議地晉入世界航天前三強。
在胡錦濤的領導下,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號2012年正式交接入列,中國海軍沒有航母的歷史徹底結束,從此掀開了向藍色海軍發展的歷史進程,對於有效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這10年來的輝煌,譜寫成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宏偉篇章。
香江冷暖總關情
香港文匯報訊(兩會報道組 海巖)胡錦濤對香港的關懷,在其就任國家主席後不久的沙士一役中便盡顯無遺。從03年4月在深圳會見當時的特首董建華,對沙士來襲以及香港如何應對、需要中央作何支持等詳加詢問開始,一直到籌措抗疫物資抵港、拍板粵港澳傳染病通報機制、乃至支持香港疫後經濟重建的一系列事宜,胡錦濤都直接過問,甚至親自督辦。
疫寒刺骨 胡總送暖
來自中央最高領導人的關懷,不僅為疫寒刺骨的香江送來無限暖意,更令香港經濟一步步重上軌道。疫情過後,中央政府還連續出台多項惠港措施,如簽署CEPA、啟動內地部分城市居民赴港「個人遊」、開放香港銀行辦理個人人民幣業務等等,以幫助香港經濟一步一步重上軌道,增強市民信心。
近年來,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華人在海外遭襲或遇難事件屢有發生,胡錦濤在提倡以民為本,關心及保障港澳同胞等中國公民在海外的權益方面,有非常突出的表現。從2006年春節中國駐埃及大使館關注埃及港胞旅行團的車禍,到同年四月為所羅門群島受騷亂之害的僑胞伸出援手等,均可見胡總「以民為本」、「外交為民」的執政理念與外交新風,不僅澤被內地同胞,亦實實在在地惠及港人。
在經濟領域,胡錦濤在任內將把香港納入國家整體發展方略,在「十一五」規劃中首次涉及香港政策,強調支持香港繼續發揮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地位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