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通識博客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國教」之爭:國民心慌慌 教育路漫漫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3-1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有學校透過升國旗等活動加強對學生的國民教育。 資料圖片

——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國民教育在全球各地本來尋常不過,目的是讓學生及公眾透過國民教育來了解國家方方面面的發展,從而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提升國家的凝聚力,加強政治、經濟、社會的穩定性。然而,香港特區政府原計劃於2012年9月實施的 「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引起部分公眾不滿。公眾擔心,政府透過指引進行「洗腦教育」,因而影響學生的獨立批判思維。經過大規模集會後,政府最後擱置指引。反觀澳門,雖然也有類似的課程指引,但無引起太大爭議。而港澳對國民教育的反應之別,除執行手法外,與地方意識的強弱、國家認同的高低、以及傳媒的影響力有莫大關係。  ■嘉賓作者:仇國平博士

作者簡介  仇國平 現為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副教授。主要著作包括:China's Policies on Its Borderlands and the International Implications及Government and Policy-Making Reform in China: The Implications of Governing Capacity等。

香港:「國教」在港發展歷程

1997年回歸後,香港特區政府在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大框架下,推出4個指引,推動國民教育、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感;2001年,課程發展議會發表《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列出包括認識國民身份、致力貢獻國家與社會等7個學習宗旨;2002年發表《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各盡所能 發揮所長》,鼓勵學校將德育及公民教育納入課程規劃,將國民身份列入需要培養的態度及價值觀;2009年發表《高中課程指引—立足現在 創建未來》,列出7個學習宗旨,包括培養學生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並且認同國民身份;以及2012年推出、要求學校評估學生在國民教育表現的《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 

教育措施 種類繁多

至於國民教育的具體措施,種類繁多,例如推動普通話教育、在通識教育中引入認識中國課程、教授學生唱國歌升國旗、資助組織內地交流活動及修改歷史課程,加入認識當代中國及兩地關係的元素等。同時,在論述香港經濟成就的課程內容,強調內地為香港提供資金、勞動力、廉價食品、食水的重要角色。(基礎級)

中國國力漸長 港人國家認同漸增

雖然有批評指自回歸以來的國民教育,著重愛國教育的灌輸,而對學生的批判思維的培育並不十分重視。但是,在考試主導的思維下,不用考試的國民教育一直不是公眾熱點討論的教育議題,也沒有在公眾間引起很大爭議。據香港大學民意調查中心顯示,強調「我是中國人」的受訪者逐年上升,「我是香港人」逐年下降(見表一)。雖這個趨勢在2010年左右開始扭轉,但由此可見,中國的國力漸長、內地經濟發展對香港的貢獻、以及中央對香港實施的「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政策還是受到港人的認同。

表一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年份 我是香港人 我是中國人

1997  35.9%   18.0%

2003  30.0%   31.3%

2007  23.5%   26.8%

2012  36.4%   19.8%

*(編者按:上述的百分比是根據當年多個季度的百分比的平均數) ■資料來源:「你會稱自己為香港人/中國人/香港的中國人/中國的香港人」,香港大學民意網站:http://hkupop.hku.hk/english/popexpress/ethnic/eidentity/poll/datatables.html

「國教」風波 波詭雲湧

不過,有人指出,香港特區政府的較強硬執行手法,成為反對國民教育的導火線。特區政府規定,指引推出後兩三學年內,全港學校要全面執行。後來特區政府面對強烈反對聲音,成立「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並邀請反對國民教育的主要人物加入,監督國民教育的執行情況,但仍被不少市民視為沒有誠意。另外,2012年,由教育局資助、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編制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正式面世。手冊強調中國的各類成就,對政策失誤卻低調處理,因而被部分人指有「洗腦意圖」。

自由行學位缺 問題多多

同時,指引的推出,正值過去10多年的發展所產生的社會成本,不成比例地由香港中、下階層承擔,而發展帶來的好處,卻沒有平均地分配給他們。自從自由行政策在2003年推出後,大量內地遊客到香港觀光、購物及投資,推高樓價與租金,令不少中小企業被迫結業,小市民生活百上加斤。內地人到香港購買奶粉、生兒育女,令香港出現奶粉、醫院產房病床、以至北區學位短缺。當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所產生的問題還未解決,又要面對特區政府以強硬姿態推出國民教育,自然產生反彈情緒。再者,反對國民教育最激烈時期,正值立法會選舉前夕。即使最支持國民教育的政黨,也擔心自己的立場會影響選情而保持低調。結果特區政府在勢孤力弱、又要顧及政治盟友的選情下,被迫擱置指引,由學校自行決定是否跟從。(進階級)

澳門:學校高度自主 教青局出資培養愛國心

 反觀澳門,學校一直享有高度自主權,包括自行決定國民教育內容。澳門在1999年發表《德育及公民教育指引》後推出一系列國民教育措施。例如,教育暨青年局(教青局)委託國務院教育部屬下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中央官方角度為澳門中小學的德育及公民教育科編寫教科書。同時,教青局開設德育中心及「愛祖國愛澳門」網頁,為學校推行國民教育提供意見。自2008年開始,教青局全費資助學生,參加黃埔軍校訓練營,透過了解人民解放軍對國家建設的貢獻,培養學生的愛國心。政府又會為學校及社會團體提供大額資助,組織內地交流團、慶祝國慶及澳門回歸、紀念五四運動等。

政府柔性推行坊間不反感

 澳門的國民教育,也有不盡完善之處。例如,葡萄牙人400多年前立足澳門後,透過澳門為中國的天文、曆法、數學、武器製造、海防、以及難民收容作出不少貢獻,在澳門亦留下法制、天主教、藝術、以及建築等遺產,但沒有任何課程對此作出介紹。雖然如此,坊間並不反感,這與政府的柔性推行、不作強硬規範很有關係。 

國家認同:澳門高於香港

澳門另一個與香港不同之處在於澳門對國家的認同一直高於香港(見表二)。澳門的傳媒發展以及認識澳門教育遠比香港落後,香港傳媒在澳門比澳門傳媒更受歡迎。一般人對澳門的歷史發展、成就、對國家及區域發展的角色不甚了了,也沒有清楚的澳門人概念,因此較易接受國家觀念,對國民教育不太抗拒。(摘星級)

表二 澳門人的身份認同

年份 以中國人身份為榮 以澳門人身份為榮

1991    66.9%      53.6%

1999    74.1%      38.8%

2006    79.5%      65.8%

2009    77.4%      60.7%

■資料來源:余振、婁勝華、陳卓華:澳門華人政治文化縱向研究,香港:三聯 ,2011,頁62。

小知識: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Moral and National Education,MNE):

 現時為香港政府非強制性開展的小一至中六的新學科。該學科希望通過學科學習,使學生對國家快速的發展引以自豪並同時建立國民身份認同,以價值觀和態度為導向,從而確立個人於家庭、社群、國家及世界範疇的身份認同。

 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

 一個國家的公民對自己歸屬哪一個國家認知,而且對這個國家構成,如政治文化等要素的情感,是族群認同(Ethnic Identity)和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的昇華。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慧

延伸活動:

1. 請學生翻查2012年9月前後的報章,了解反對及贊成國民教育的論點。

2. 組織班上辯論,就以下議題討論:

 a. 國民教育應包括甚麼內容?

 b. 應由政府還是學校主導國民教育?

 c. 學生對校內國民教育的推行滿意嗎?覺得有「洗腦成份」嗎?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指出回歸後,香港國民教育的發展歷程。

2. 參考上文,指出及解釋3個因素導致有部分民眾反對香港國民教育的情況。

3. 承上題,指出澳門坊間對推行國民教育並不反感的原因,分3方面說明。

4. 有人認為,「國民教育令青年人更認識祖國」,你有多大程度同意這一說法,解釋你的答案。

5. 假設你是教局局長,你將如何推行國民教育?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 慧

延伸閱讀:

1. 《800青年赴升旗禮 增國民身份認同》,香港《文匯報》,2013年3月13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3/13/ED1303130003.htm

2. 課程發展議會,《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2年4月,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moral-national-edu/MNE%20Guide%20%28CHI%29%20Final_remark_09102012.pdf

3. 《國教指引 提「民主」多「愛國」3倍》,香港《文匯報》,2012年8月30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8/30/ED1208300001.htm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 慧

資料速遞站:請即登入http://kansir.net「Kan Sir通識教室」瀏覽更多參考資料及學習教材。

逢星期一見報

相關新聞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特首預選爭議 (2013-03-18)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朝鮮局勢緊張 (2013-03-18) (圖)
一周時事聚焦:現代中國:告別「鐵老大」 (2013-03-18) (圖)
一周時事聚焦:能源科技與環境:「銅記」迷霧 (2013-03-18)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公共衛生:馬肉風波 (2013-03-18) (圖)
一周時事聚焦: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越軌惡果 (2013-03-18) (圖)
通識把脈:提建議三要點─符實情 針對性 多角度 (2013-03-18)
「國教」之爭:國民心慌慌 教育路漫漫 (2013-03-18) (圖)
概念圖:國民教育 (2013-03-18) (圖)
科技缺陷:手機功能百變 忽忘生活微變 (2013-03-12) (圖)
概念圖:手機 (2013-03-12)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石油外交變數 (2013-03-11)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客簬瞍Y (2013-03-11)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公共衛生:愛滋曙光 (2013-03-11) (圖)
一周時事聚焦:現代中國:兩岸人才交流 (2013-03-11) (圖)
一周時事聚焦:能源科技與環境:治沙新術 (2013-03-11) (圖)
一周時事聚焦: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離婚勿死忍 (2013-03-11)
通識把脈:多快好省─IES指導總路線 (2013-03-11)
飲食潮流:環保健康有爭議 食品有機或投機? (2013-03-11) (圖)
表一:澳洲有機與非有機食品價格 (2013-03-1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通識博客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