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上圖)肅穆莊嚴的浩園。(下圖)北區的蓬瀛仙館,歷史悠久,但很多內地遊客不知其存在。
文:徐全
自由行或大規模組團來本港旅遊觀光,除了是香港回歸後的大趨勢之外,也是2003年SARS疫情過後,市面蕭條、經濟跌入谷底以及人心不穩的時空背景下,穩定香港信心指數與景氣展望的一大措施。十年過去了,針對內地遊客的商業消費旅遊早已生機勃勃,開拓文化旅遊已經顯得刻不容緩。
旅遊中伴隨購物,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關鍵在於如何巧妙地處理。不能夠僅僅用「算到盡、食到底」的心態來對待內地的旅行團或自由行人士。內地的消費力和購買力,早已大大超過2003年時期的水平。如果對「零團費」政策進行修正,適當提高旅遊報團費用,以現在的內地收入水平,絲毫不會減低內地遊客到香港來的旅遊興致和數量。在旅行過程中,若給予內地遊客相應的自由活動時間,採用導遊推薦觀光購物模式,記者深信,這樣既能夠減輕導遊的經濟壓力,也能夠保證一定數額的消費比例,以此達到雙贏的效果。旅遊和消費,不應當差別對待。這些先進的管理措施,香港旅遊業界其實早已在外國旅行團中運用,但不應該只是適用於外國人,更應當適用於內地的同胞。
中國內地的遊客前往台灣旅遊,會對歷史、文化的景點古跡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台北的孫中山紀念館、故宮博物院等地,內地遊客確實是人潮湧動、人山人海。內地遊客對文化的需求、對歷史的探知、對審美意境的提升,絲毫不亞於歐美及日韓遊客。香港無論從文化還是歷史角度,都有許多的類似景點。但是在消費至上的格局下,內地遊客無法欣賞到香港本土文化以及東西方歷史交融的一面,大量自然風光、歷史遺跡,被湮沒在金錢的喧囂中。
香港的多元文化,不應當僅僅只是一種口號或者內部的自我鑒賞,而應當成為旅遊外銷的城市名片。每年農曆新春,車公廟成為轉運崇拜的一個重要地方。但作為沙田守護神的車公,卻罕有見到內地遊客。此外,歷史的嚴肅主題,在香港同樣能夠得到尋覓。孫中山先生當年策劃的武裝起義,多數是在香港組織的,也留下了不少遺跡。但是,記者從上環行走到半山的孫中山紀念館,發現沿途的內地客確實不多,孫中山紀念館更是人跡罕至。
另一方面,政府也應當加大旅遊資源的開發及完善力度,以此將文化、歷史以及香港當下社會的精神指標作為旅遊、觀光的參考內容。在韓國首爾,國立顯忠院是安葬前總統、獨立運動先烈、戰爭陣亡者以及軍公職殉國人員的神聖地方。這樣的「國殤聖地域」,大量外國遊客慕名而來,人們能夠從歷史的另一個側面體會到文化的人文意義和價值。
那麼,香港有沒有這樣的地方呢?有。例如,在本港北區的粉嶺,就有一個專門讓英勇獻身的香港公務員長眠的地方——浩園。浩園是香港精神的突出代表。這裡有SARS疫情肆虐時無私的醫生;有大火中奮力施救的消防員;有與歹徒槍戰的警察。目前到浩園參觀的,主要是接受懲教的失足青年。政府完全可以在山腳下或附近建設一座講述浩園與景仰園安葬者事蹟生平的紀念館,修建專門公路,方便市民和遊客參觀,以便讓大家了解香港人奮力拚搏的精神與核心價值。如此一來,在維護好現場秩序、保持莊嚴肅穆的前提下,浩園、或是在這裡舉行的公祭典禮,也許會成為香港文化的一大亮點。
目前的香港,觀光和消費是分離的。例如,黃大仙是觀光,廣東道是消費,從而導致人潮集中,造成城市壓力。在長遠的旅遊規劃上,可以將購物區域和文化旅遊區域進行地理整合,形成觀光、消費一體化的旅遊綜合體,則一方面能夠化解大量人潮帶來的城市功能緊張,同時也能提升旅遊的品質。而這一切,都要建立在文化旅遊興旺發達的基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