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龐嘉儀)近年適齡學童人口下降,殺校、縮班時有發生,教師團體一直要求教育局推行小班教學,一方面認為可改善教學質素,另一方面認為可保住教師飯碗。香港教育學院昨日舉行公開講座,邀請外國及本地學者共同探討小班教學的成效,有外國專家指出,目前並無確據證明小班教學是最有效的教育政策,小班亦非「萬用靈丹」,學生表現好壞受多方因素影響,只有設法改善教學質素才是學界共識。
英另類意見:「大班」更有利
英國倫敦大學教授Peter Blatchford表示,傳統觀念上,小班教學被視為能更有效促進師生互動及改善課堂管理的好方法,教師能更專注個別學生的問題及表現,從而設計具針對性的教材,令學生得到個人化照顧。不過,現時英國社會出現另類聲音,認為「小班」不一定有利改善學習進展,而「大班」可能對學生更有利。
Peter Blatchford認為,據研究,目前並無確據證明小班教學是最有效的教育政策,西方一項針對中學生的研究更顯示,即使每班學生數目增加,都只會對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造成負面影響,而整體上,學生表現還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個人學習態度、能力、興趣、自信心、創意、批判思維、閱讀興趣,甚至教師對其課堂歸屬感的培養等。
學生特殊照顧 最終難入主流
他指出,現時英國許多家長把孩子送進實行小班教學的學校,源於相信「小班」有助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專注力,但英國的融合教育問題,卻未能因應推行小班教學而有所改善,學校反而因為聘請教學助理額外輔導融合學生,令學生被「特殊照顧」而變得更難融入主流。
學者:可考慮教學個人化
教院小班教學中心總監陳錦榮建議,未來的教育政策可考慮推動教學個人化,並區分及照顧學生的多元需要,同時可採取更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有出席講座的本地教師認為,與其推行小班教學,當局不如增加資源研究改善教學質素,如若本地融合生要和主流學生一樣均應考同一份考卷,會出現不公平問題,期望當局的資源投放能更有針對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