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連續發生兩宗子殺父母慘案,其中的肢解父母案更是處心積慮,計劃周詳,令人唏噓。
肢解案叫人想到俄國小說家杜斯托也夫斯基的長篇小說《罪與罰》,但香港案情的殘忍,比小說更甚,而本港作案者的動機如何、將來會否有小說主角的宗教和良知醒覺,局外人不得而知。不過可知的是,傳媒早已判定疑犯有罪,「逆子」、「弒父」滿天飛,將來案件開審,不免又熱鬧一番,把問題歸咎於打機、宅男、缺乏溝通等。然而兩個家庭三條性命換回來的,難道只是市民茶餘飯後的八卦談資?
我們不會期待有人因此案而寫出《罪與罰》,而且時代精神也大不相同。小說最初在一八六六年以連載形式出版,情節和寫法都讓讀者透不過氣,大受歡迎。主角拉斯柯爾尼科夫 (Raskolnikov) 是聖彼德堡的窮學生,有計劃地用斧頭劈死一個做典當生意的小富婆,怎知作案時給富婆的一個姐妹撞破,於是「順手」再殺姐妹,不過最終還是給一個精明的幹探破了案。故事的層次很豐富,但主線是:一個如小富婆般只懂壓榨窮人的社會敗類、人渣,難道不可誅之,替天行道?拉斯柯爾尼科夫一度相信,他只是為外在世界主持公道而已,內心不會感到責難;他也曾相信自己是「非常人」,是普通人以外的一族,可做「非常事」。不過殺人後,內心世界起了變化,本來強人式的極度自信和高傲,逐漸被內在的道德感和宗教的「神」的公義溶化,接下來的是餘生的懺悔和救贖。
杜斯托也夫斯基年輕時因參加政治活動,在一八四九年給抓起來,還判了死刑,最後雖然獲赦,卻送了去西伯利亞做苦工,五年後才放出來。幾年的異地勞改生活,讓他接觸到社會底層和各式「壞分子」,發現越是草根的俄人,對神的信念和罪的自覺意識就越強,大大影響了他後來的寫作。
港產的兇手,將來在獄中,不知對終生漫長的罪與罰,又會有甚麼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