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觀光之餘,更需瞻仰與追思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3-3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忠烈祠正殿——享堂。

—南嶽忠烈祠記事

 湖南衡陽,南嶽山麓,有一座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為紀念對日抗戰陣亡將士而修建的國殤聖域——南嶽忠烈祠。1943年,這所忠烈祠正式落成,並開始供奉在對日作戰中犧牲的民族英雄之靈位。整整七十年過去了,古稀之貌的南嶽忠烈祠飽經歲月風霜。當前的中日關係波譎雲詭,變幻莫測,先賢先烈靈佑家邦,則同胞更應明悉忠烈祠之歷史,撫今追昔、慎終追遠,不斷團結、自強。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巍巍南嶽,殉國忠烈長眠於此;國殤聖域,今人明悉幾多千秋?南嶽忠烈祠,道盡干戈之硝煙,歷述時代之滄桑。高山之上,家國為之悲泣;翠蔭叢中,同胞為之嘆息。今時今日,遊人到此,多嬉笑而去。然遙想昔日國難時節,將士用命、浴血殺敵,則路人遊覽、參觀之餘,更應瞻仰與崇敬,以示飲水思源、告慰先烈英靈之意。

氣勢恢宏,尊崇先烈

 七十多年前,抗戰救亡的硝煙瀰漫岳麓之域。1939年11月,中國軍隊以付出重大傷亡的代價,取得了第一次長沙會戰的勝利,舉國士氣大振。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將軍,眼見陣亡將士遺骸暴屍疆場、無法掩埋之現狀,深感痛心。彼時政府頒布《抗敵殉難忠烈官民祠祀及建立紀念坊碑辦法大綱》及《忠烈祠設立及保護辦法》兩部法令之後,薛岳將軍正式提出了在南嶽衡山建立忠烈祠以告慰殉國英靈的請求,獲得統帥部批准。1943年,南嶽忠烈祠正式落成。

 忠烈祠由主體建築和陣亡將士公墓區兩大部分構成。就其整體格局而言,是模仿中國古代皇家宮殿與園陵的風格建造的,足見彼時政府對殉難將士崇高的敬意和尊崇。忠烈祠的主體建築,由牌坊、七七紀念碑、紀念堂、紀念亭以及最高處的享堂幾大部分組成。建築的藝術風範,是濃厚的中國傳統民族式樣,其色調更使人深感幽靜和哀榮。

 忠烈祠正門牌坊,為三拱門式建築,由花崗岩為材質構造。中門正上方,為薛岳將軍手書「南嶽忠烈祠」五個大字,漢白玉豎額,豎直排列,盡顯皇家風範。穿越牌坊,走過長而幽靜的墓道,是極具現實主義特質的「七七紀念碑」。「七七」二字,並列於紀念碑基座之上,象徵中國對日抗戰,係從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開始。與傳統紀念碑的塔身不同,七七紀念碑的塔身則是五個石製炸彈型塑,將參觀者的思緒帶入當年戰場的槍林彈雨之中,其警惕之意,栩栩如生。紀念碑後方依托之處,為紀念堂。紀念堂是中國古典風格建築,兩側偏室原為戰利品陳列室,而「紀念堂」三個大字原本為國府主席林森題寫。紀念堂中,有薛岳將軍親自題寫的《南嶽忠烈紀念堂碑記》,至今巍然矗立。紀念堂與享堂之間,是長長的山坡石階,其半山中央處為致敬亭,為紀念淞滬抗戰之安亭戰役所建。

 享堂,是整個忠烈祠最為重要的地域。享堂呈十字形,最多可容納五百餘人,是每年舉行祭典的場所。享堂正中央,是「抗日陣亡將士總神位」,並設有祭台。兩側,是第一、第三、第九三大戰區主要參戰部隊之靈位。如今,享堂中,亦陳列抗戰中著名殉國將領的生平簡介石碑,供國人瞻仰。

破壞、重建,飽經滄桑

 南嶽忠烈祠及其附屬的殉國將士墓葬區,乃民族解放戰爭之國殤聖域,凡屬國人到此,均應致上敬意。但是,在特殊年代的錯誤邏輯和思維下,忠烈祠所承受的破壞是難以想像的。記者在南嶽文物管理處1995年主編的《忠烈祠》一書中找到了南嶽忠烈祠遭受破壞的詳細情形。

 書中記載:1953年,在有關方面的多次指令下,忠烈祠的歷史標記、題刻全部被剷除破壞,僅僅留下了題文內容。而到了十餘年後,忠烈祠的主體建築更是遭受衝擊;尤為嚴重的,是忠烈祠四周的殉國烈士墓葬區,遭到挖墳掘墓之厄運,先烈骸骨被棄屍荒野,墓碑全數砸毀,其倒地破敗之景象,痛心疾首。

 1995年,為了紀念抗戰勝利五十周年,當地政府對忠烈祠及其墓葬區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重建和恢復。忠烈祠的主體建築架構得到了復原。但是,與其相對應的殉國先烈墓葬區的復建,則困難重重。一則,因為資料缺乏,有的墓葬區,已經難以找到其原有樣貌;其次,不少墓葬區位於山林之中,全毀之墓葬,已無遺跡可尋,復建無從著手。

 記者實地探察了忠烈祠周圍的墓葬區。已經復建的彭士量、鄭作民、孫明瑾等殉國將軍之墓葬,隱秘於山林之中,四周未有瞻仰指示路牌。其中,孫明瑾將軍墓葬,四周盡為崎嶇山道,無便捷之徑前往,令憑弔人士無跡可尋。而復建的140師公墓紀念碑,碑身主體則無碑記、銘文記載,只是在無字之紀念碑旁建置了一個小型的說明石塊。若無當地老鄉指引,則記者難以全數知悉各墓葬明確方位並瞻仰悼念。殉國忠烈,隱埋於深山之中,終日與草木野獸為伴,難以享受後世國民之崇戎、憑弔,實為國人一大憾事。

觀光之餘,應向先烈致敬

 記者在忠烈祠內以及周邊地區隨機詢問了不少前來遊覽、參觀的遊客,其中大多數人對於忠烈祠所供奉、紀念的殉國先烈事跡毫無知曉,對於忠烈祠所展現的抗戰內容,更是一問三不知。尤為令人痛心的,是不少人對七七事變大致過程及其象徵意義,也答非所問。不少遊客表示,自己是在前往衡山上的寺廟燒香拜佛之餘,順道路過忠烈祠,入內參觀。遊客進入忠烈祠,大多嬉笑玩樂,毫無莊嚴肅穆之感。而在周遭的墓葬區,由於道路不便及無指示標記,記者更是未見一人,其寂靜,折射出現實之無奈悲涼。

 為何出現如此情形?因為所謂「恢復」和「重建」,是建立在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的思維基礎上的。衡山之上,燒香拜佛之客眾多,祭祀先烈之人稀少。忠烈祠及周遭烈士公墓,自然難以激發起燒香拜佛的遊人之興趣。因此,面對忠烈祠及其周圍墓葬,不能夠僅僅用「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旅遊思維去看待。周遭公墓的荒蕪、遊人對忠烈祠歷史的生疏,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國殤聖域的旅遊化。一旦將這樣的地點旅遊化,則處在衡山之中的忠烈祠,自然難以和山中寺廟相媲美。在韓國首爾,安葬殉國先烈的顯忠院,是由國防部下轄管理的,正門由衛兵守衛,整點有隆重的交接班儀式;每年重大節慶,則總統會率領文武官員,與各界民眾在此舉行活動,向先烈致敬。由此,形成了韓國人對顯忠院的莊嚴印象。

 反觀南嶽忠烈祠,紀念活動幾乎沒有。原本在落成時期的春秋祭典,也被廢除,正門牌坊更無衛兵守衛,加之墓葬區的荒蕪、缺乏管理,如此環境,又如何喚起民眾的莊嚴之感?南嶽忠烈祠,不僅僅是一個旅遊景點,更是先烈埋骨所在,進入其中,安靜肅穆、行禮致敬,乃國民之本份。為達成這一目標,確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相關新聞
觀光之餘,更需瞻仰與追思 (2013-03-30) (圖)
「遊人到此,請脫帽致敬」 (2013-03-30) (圖)
俏也不爭春 (2013-03-20) (圖)
華僑心目中的理想國 (2013-03-20) (圖)
在消費與觀光的徘徊中 (2013-03-18) (圖)
旺角街市 (2013-03-18) (圖)
車公廟祈願 (2013-03-18) (圖)
離島風景 (2013-03-18) (圖)
觀光巴士 (2013-03-18) (圖)
維港 (2013-03-18) (圖)
開啟文化旅遊的新時代 (2013-03-18) (圖)
文學中的歷史回溯——歐陽修《新五代史》中的文氣縱橫 (2013-03-04) (圖)
時代的新聲 以史促文 (2013-03-04) (圖)
宋代的城市生活 (2013-03-04) (圖)
歐陽修手跡 (2013-03-04) (圖)
歐陽修雕像 (2013-03-04) (圖)
從文獻到歷史的隆重登場 (2013-02-18) (圖)
十字路口看顧準 (2013-02-18)
「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港產水貨客的獨白 (2013-01-31) (圖)
水貨客吐心聲 (2013-01-3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