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朗天
香港國際電影節近三屆都有舉辦導賞團,邀請資深影評人與報名的觀眾一起看戲,放映前先作二十分鐘介紹,影後則作三十至四十五分鐘的討論。猶記得第一年導賞費里尼《露滴牡丹開》修復版,在文化中心觀映後一共有三團導賞,要開放文化中心大劇院後台化妝間。舒琪、舒明和我各據一室,與各觀眾討論得不亦樂乎,完全意識不到時間過去,逼近午夜,要勞煩工作人員一催再催,大家方依依不捨地散去。
之後兩屆導賞,出現了一個不太理想的狀況,便是報名導賞團的人數與出席人數有嚴重的落差。很多觀眾報了名,但沒有依時出席,不少情況更是還有十數分鐘開場,義工致電催促,他們才在電話中說因事無法前來。
據我所知,參加導賞團一直是完全免費的,連戲票也得到全價贊助!所不同的,是第一屆報名者要先交上保證金,出席率滿意才獲發還,第二、三屆則連保證金也豁免,免費看戲和參加導賞的「代價」只是場數日期被固定了,你必須依時出席而已。
近年香港文化教育早出現的範式轉移正好是:教育工作者已逐漸變相為教育服務提供者,接受教育的學員則是消費者,因而,傳統的權力關係出現基本的逆轉。消費者也可相對自由選擇所需「服務」,以及安排他們享受服務的方式和時間。正規教育還有傳統的制度要配合,非正規教育或興趣導修如電影導賞團自然更傾向消費主義和市場化。
資本主義求取最大利益的操作原則下,資本家謀求最大利潤,消費者則謀取最便宜最抵的貨品或服務。看好電影變成免費,是要提高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但矛盾正好是:在資本主義系統中,衡量產品的標準主要是價格,「平珈N好」,何況免費?免費結果助長消費者不予珍惜,因為放棄免費產品的機會成本是零,這零代價的反向吸引力實在太大,使對電影和導賞者的興趣本身有時顯得太微不足道。
後期資本主義金句:當選擇太多時,和沒有選擇是等價的。信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