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著名書畫家王德水近影
有「中國第一行書」之稱、由書聖王羲之撰書的《蘭亭集序》開篇寫道:「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1700多年後,為了致敬先賢,王德水將岳麓中華書畫研究院開館展覽活動放在了2013年4月12日,農曆三月初三,正是「暮春之初」。
去年9月,為了繁榮湖南書畫藝術,湖南大學在千年書府——岳麓書院的旗幟下,籌備成立了岳麓中華書畫研究院,聘請王德水出任院長,扛起湖湘書畫藝術大旗。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譚錦屏 長沙報道
近代以降,湖南書畫界名人輩出,以齊白石為一代高峰,冠絕當代。可惜的是,齊白石成名之後長期定居北京,並未帶動和形成湖南書畫集群效應。而與之對照,清末民初中國兩大藝術流派——「嶺南畫派」與「海上畫派」爭奇鬥妍,歷久不衰,這不能不說是湖湘書畫藝術的一大憾事。王德水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他此次應湖南大學邀請,執掌岳麓中華書畫研究院,即是出於對湖湘文化以及湖南這方土地的熱愛,冀望以此為基地,培養並形成湖南書畫藝術創作的中堅力量,最終形成「岳麓畫派」,以推動湖南文化產業的大繁榮與大發展。
聽聞這個消息之後,有業內專家認為:湖湘文化重鎮——岳麓書院在千年之後,終於首設書畫院,而首任院長由中華「書聖」傳衍千年的子孫擔任,可謂相得益彰,眾望所歸。
書畫稱雙絕 融會貫東西
王德水是浙江紹興人,傳承「書聖」家學淵源,自5歲起習字。後來,王德水在上海師從程十髮、方增先等書畫名家,研習人物、山水及花鳥畫。特別是他的人物畫,在繼承程、方等大師的基礎上,自出機杼,融入西方油畫技法,作品多次在國內外獲得大獎。1987年,王德水東渡日本,旅居東瀛20多年,學習借鑒日本藝術的構圖、色彩新理念,使其彩墨畫具有強烈個人色彩,形成鮮明的個性標記。
儘管長期生活在國外,但由於中日兩國一衣帶水,王德水對國內書畫界的情況非常了解,他認為目前國內書畫界有一個誤區應該糾正:即中國書畫家的書法功底普遍很差,如果忽視書法在中國畫中的重要作用,長期下去將對中國書畫發展產生致命威脅。
王德水有一個藝術觀點:書畫同源,畫是「寫」出來的。他說,就書畫而言,書是源,畫是流。中國畫中的用筆用墨,中鋒、側鋒、逆鋒,內中的抑揚頓挫,實在需要紮實的書法功力。書法不到火候,其實是難以成就繪畫的。縱觀中國繪畫史,能稱得上大師的不多,但他們個個書畫俱精。齊白石、吳昌碩等大師在書畫、篆刻都有極深的功力。齊白石畫作處處見筆見墨,而吳昌碩更是開宗明義地以書法線條入畫。
王德水認為,形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是練習書法非常枯燥,沒有數十載的苦功,很難達到較高的藝術水準,長期艱苦的磨煉,一般人很難堅持下來。就他自己而言,自5歲起習字,每天練字四五個小時,50多年來無論寒暑而不輟。
正是因為有此常人難以想像的毅力與恆心,加上家族遺傳的藝術靈性,王德水的書法藝術真、草、隸、篆、魏等各體皆精,而尤以魏書成就最高。
與之同時,王德水以書法的用筆、用線入畫,在人物、山水、花鳥畫等各個門類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
旅居日本之後,王德水深入研究了日本繪畫特別是浮世繪的藝術特色,並將之與中國傳統繪畫相結合,逐步形成並開創了獨樹一幟的藝術流派。
正因為有了對西洋、東洋藝術的深切了解,王德水晚期繪畫與早期作品相比,風格上有了非常大的突破。譬如他創作的《齊白石像》,作品中齊白石頭像的繪製纖毫畢現、栩栩如生,顯示了他對西方繪畫在人物塑造、透視等技巧上的深刻理解與掌握,而在齊白石身體部分則採用中國大寫意技法,他以對毛筆、墨色的嫻熟運用,讓中國傳統意象淋漓盡現。
而在他的另一幅代表作品《竹鶴圖》中,大面積的丹朱純色背景,很明顯借鑒了日本繪畫風格樣式,與前景的寫意松鶴形成強烈對比,這是對中國傳統繪畫色彩的昇華與突破。
王德水認為,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創作,必須有深厚的傳統功底,在對中國書畫的筆意、墨色、線條等元素有了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學習與借鑒國外各藝術門類的特色,與之融會貫通,如此才能尋找到適合現代需要的中國繪畫發展方向與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