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蘭
兩個世仇家族,互不相讓,他們的子女卻偏偏喜歡了對方。終於演變成悲劇。死亡本來不稀奇,故事最教人動容是一對戀人本可以逃過災劫不用死,卻因男方誤以為女方服毒殉情,同時殉愛,當女方醒後發覺愛人已死,亦拔劍自殺。《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可歌可泣,難怪不論電影、舞台劇或舞蹈都愛搬演此題材。第41屆香港藝術節也邀來美國芭蕾舞劇院演出此舞碼,我看了3月1日的夜場。
今次演出的版本也是被普遍視為權威的麥克美倫爵士版本。這個版本著重情節的鋪排和故事的推進,雖然沒有對白,觀眾不難理解。相對地,舞蹈的份量比傳統經典少,就算男女主角的獨舞和雙人舞也不濃,更沒炫技時刻,大部分由小段式的群舞、小組舞組成。或因如此,香港觀眾初時對此舞碼反應不算熱烈。
外國大團不乏人材,雖然連演七場但一般觀眾都不用擔心買票的場次不是由首席演出,這是大團的保證和實力的展示,香港暫時未能做到。不過水準是否有保障又是另一回事。看的那場由Cory Sterns飾羅密歐,Paloma Herrera演茱麗葉。Herrera舞齡較長,Sterns相對年青。雖是首席,Sterns明顯較弱,下盤與雙腿動作不夠紮實,場一廣場與眾女之舞表現亦一般。Herrera動作優美,手腳夠柔軟,舞會與臥室中獨舞,發揮不錯。不過雙人舞有局限,最主要是Sterns的配合不足,舞會和陽台的雙人舞中的托舉和空中動作並不優美,原因是Sterns雙手在Herrera身上的落點不夠準和穩,把女方舉起時的姿勢有偏差。臥室之雙人舞中Sterns更勾爛Herrera裙子後幅,可能Herrera不知,加上全場燈光好暗,不算大出洋相。
由於舞蹈編排不重,看這個舞碼其實有兩方面更值得留意。一是排場和細節的處理,二是劇情與音樂的配合。場景有廣場、教堂、卡布雷府(茱麗葉家) 大廳、花園、府內外、茱麗葉的臥室及陽台,還有墓園等。要做到有氣派,互相連繫,觀眾又不會混淆並不易。今次美國芭蕾舞劇院把舞台改成充滿復古風格的面貌,十分可取。正中一排大石級,左右伴以小梯級,皆可自由活動,梯級上的不同景觀,附以不同的裝置和吊幕便可切換成不同景區。如由廣場轉為大廳,收起中間大排樓梯,垂下吊燈,加上燈光變化,即成舞會。加上左右兩排樓梯和上層景觀均安排舞者作嘉賓, Nicholas Georgiadis 的舞台設計十分立體和通透。小道具如不同的燈飾、燭台、雕塑、轎子、窗花、簾帳、祈禱座等等的細節極具心思,另外服裝方面,Georgiadis的設計亦亮麗典雅,仿如東正教的大帽子和俄羅斯色彩的服飾與佈景襯到絕,建構出一所比歌劇還要落本的場景。這是《羅密歐與茱麗葉》製作上的成功和吸引之處。
蒲羅科哥菲夫的音樂激情與抒情俱備,雖然採用同一版本,不同舞團亦有不同演繹,時間的掌握與節奏的控制卻不可有差別,否則聲與畫不配。這方面美國芭蕾舞劇院的表現亦相當精準。羅密歐刺死狄巴特、或卡布雷夫婦逼茱麗葉嫁柏里斯,到最終羅密歐與茱麗葉雙雙殉情,音樂剛剛到頂點,爆發出激盪的戲劇效果。
雖然此舞碼舞蹈感覺不算濃烈,美國芭蕾舞劇院的演出仍然很有睇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