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文視野:吃的是食物 品的是文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4-24]     我要評論

——舌尖上的文學二之二

 堀井憲一郎和安倍夜郎的漫畫《深夜食堂》大受好評,電視台更將之拍成連續劇,俘虜了兩岸三地不少觀眾的心。故事描述一間位處都市小巷的食堂,自深夜開始營業,來自五湖四海的客人都有自己要訴說的故事,老闆則按其要求做出不同的平民料理,菜式的香氣結合客人動人的故事,的確如漫畫書封底所言,讓人「吃飽了,心暖了」。正是這種雙重的滿足令這部漫畫書吸引無數讀者的目光。

 漫畫或戲劇透過影像,可以把食物立體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而文字創作則為讀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透過理解、想像、經驗,讀者可以把食物的色、香、味提升到不同的層次,每位讀者、每次閱讀都可以讀出不同的味道,這正是文學作品優勝的地方。

台灣:飲食文學 大放異彩

 台灣可算是兩岸三地創作和討論飲食文學最活躍的地方。散文方面,早於1999年已有林文月的《飲膳札記》為新一代飲食文學揭開序幕。繼有張曼娟《黃魚聽雷》、蔡珠兒《紅燘廚娘》,亦有選集如《台灣飲食文選》I和II。詩作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焦桐《完全壯陽食譜》,結合詩與食譜,探討政治、個人記憶,與肚腹之慾。善寫女性的李昂於2007年發表了《鴛鴦春膳》,更自詡為當代台灣第一篇飲食文學長篇小說。

 除了作品成果纍纍,有關的學術討論亦在寶島大放異彩。既有研討會作專門討論並結集成論文集,亦有對飲食文學中個別課題作研究。例如就台灣當代飲食書寫、唐魯孫的飲食散文,以及台灣飲食文學中的情色話題作專文探討。

香港:「食」「情」結合 觸發想像

 香港以「食」為題材的文字創作不算少,但大部分都是食譜、食經,把「食」和「情」結合,符合「飲食書寫」要求的作品好像不多。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當然首推也斯(梁秉鈞)的一系列食物詩。他的詩展現的往往不是食物的味道,而是隱身於背後的人情和文化本質。《帶一枚苦瓜旅行》、《蔬菜的政治》、《後殖民食物與愛情》都是較多人談論的作品。這些詩作和小說都能從飲食中帶出作者對「本土」、「身份認同」、「文化交匯」等課題的思考。以食物作媒體,觸發讀者的想像。

 除了食物,食肆亦是本土作家創作的另一靈感來源。例如陳冠中《香港三部曲》中的〈金都茶餐廳〉以茶餐廳為背景,小說中的人物有市井之徒,亦有專業人士,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聚集於此,結合成一幅香港縮影。作者在介紹茶餐廳位置時特意將附近建築物的前身和現況作對比,借此反映前殖民和後殖民的差異。這種今非昔比的慨嘆正透視了作者對「後殖民」、「全球化」、「本土意識」的觀點。

 香港的飲食文學也許未如台灣的百花盛放,但仍有不少有價值的作品,大家在閱讀時不妨細味作品的深意,讓我們的精神也能享受一頓盛宴。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謝芷艿

Email:cie@hkbu.edu.hk

逢星期三見報

相關新聞
港童多自戀王 或易變潛罪犯 (圖)
吳克儉:一機構退出 無礙電子書試教 (圖)
港大與中學師生「談情說數」
麗澤生赴京交流 (圖)
港大花旗銀行實務課程結業 (圖)
孩子的天梯:閱讀非只看書 重吸收與反應
好書說不完:《那一塊錢》 怎比人生理想重要 (圖)
中華書局推出《香港散文典藏》系列 (圖)
慈善文化:社會組織募捐 雄心壯志 VS 有效管理 (圖)
概念圖:內地社會組織 (圖)
What's Up?:波馬爆炸案 「911」後美遇最嚴重襲擊 (圖)
輕描淡寫話英語:用詞需小心 大意易出錯
英語世界:Awful and Awfully 惡劣與程度
中文視野:吃的是食物 品的是文化
英語筆欄:「鬼眼」啟示錄
美術創意室:王維鳥鳴澗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