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這是劉曉峰在第四屆華賽獲獎作品《古老造紙術在延續》。他在四川夾江馬村一帶,看到那裡傳承千年的手工造紙法,幾乎原版再現了蔡倫的造紙術,感到「很傳統,很有文化韻味」,便幾乎拍了一整天,而後從大量的拍攝存儲數據中選出了10幅參賽。
劉曉峰愛好攝影,又將其作為深入基層開展工作的工具,乃至思考問題的手段。平時考察調研時,他都隨身攜帶相機,遇到環境污染、濫砍濫伐等現象,他會一一拍攝下來。他說,用電腦展示在考察現場拍攝的照片,「表述問題更有衝擊力,效果更直觀,更能打動人心。」
劉曉峰的父親是一位美術工作者,母親是一名醫生。「攝影是起之於愛好,終之於意志。從事美術工作的父親帶給我感性,從事醫療工作的母親給予我嚴謹,家庭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時代就拿起了相機。」他上中學時節衣縮食、攢錢買下的華山牌135照相機,至今還珍藏著。為提高攝影水平,他在上世紀80年代自學了美國紐約攝影學院的專業教材,並不斷向行家請教。
理政多維度 視角重人文
劉曉峰最喜好拍人文題材。他說:「人文類攝影最能體現拍攝者的思維與視角。」近年來,他的攝影作品多次在大型國際新聞攝影比賽獲獎。
在接受採訪時,劉曉峰說:「為政與為文,千百年來一直都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兩個理想。為政可以為民做實事,為文可以用思想影響人,兩者都能兼得,是為幸福。工作是我切入現實、為人民服務的一種方式,而攝影卻使我在看待問題、處理問題上多了一種視角與維度。這種角度可稱之為人文的角度。而以人文的角度看待問題、處理問題,無疑比較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本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