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維港煙花
油畫與攝影,如果結合到同一件藝術作品中,會是怎樣的風格,確實令人遐想無限。李楚洳,作為一名「九十後」,用青春和審美的心境,將二者匯聚在同一件作品中,堪稱香港本土藝術的新突破。年尾將赴法國羅浮宮展覽的她,依舊保持著意境與實體的擬構之風。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油畫,若從作者的思維來看,是一種心境的表述,雖然其中也飽含寫實的情懷,但是其形式更多是一種靈性情感的渲染。而攝影,則是一種完整或殘缺的客觀記錄,不同的人雖然有不同的藝術批評視角,但是對於客觀內容的描述,則是任何人都不能夠否認的。而結合二者,需要的是比擬和構造。完成這種擬構,便是個人的遊歷。李楚洳也不例外。
遊歷下的藝術薰陶
「P on P」,是一種構思,其藝術創作者李楚洳(Samantha Li),是香港典型土生土長的新一代,現時是香港大學藝術系學生,亦是「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首批培養的年輕藝術工作者,對藝術創作擁有無比熱誠。李楚洳自小熱愛文學及藝術,尤其醉心於攝影和繪畫。亦經常到內地不同的省市旅行遊歷,又曾到多個國家旅行。這些遊歷大大擴闊了她的視野,面對多彩多姿和風俗各異的奇妙世界,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係讓她啟發良多,並把所見所聞用鏡頭或畫筆記錄下來。
Samantha和許多年輕人一樣,對周遭事物充滿好奇和想像,她想到把自己最喜愛的攝影和油畫糅合起來,將鏡頭拍攝下來的「現實」影像,按自己內心的想像,利用電腦技術加以處理,再嘗試配上油畫「抽象及寫實」等不同手法描繪,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及對事物的感覺,希望別人能從「相中有畫」和「畫中有相」的意境中,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一系列首創的「P on P」(Painting on Photo)的藝術作品,就此誕生。
一種體驗的追尋
《Focal Headphone》,是李楚洳藝術作品中,意境追尋的一個代表。她眼裡燃點著夢想。找尋屬於自己的夢想不易,有勇氣去嘗試實現夢想很困難,能夠堅持到底、百折不撓的更是難上加難。沒有耳朵但仍戴上耳機,不懂音韻卻緊捉著麥克風,誰說不懂聽、不懂唱便不能高歌呢?
音樂豐富了她人生的色彩,觸動了她的靈魂,更賦予她一個值得堅持的夢想。儘管天生歌唱條件不足,難比他人金嗓天籟,但這個夢想會一直燃燒,不熄不滅。這種強烈的勵志感,與現實人生的坎坷反諷感,交錯在觀賞者的個人經驗中,從而成為一種意境的昇華。
意境,是一種體驗的追尋。「P on P」的風格如此,奠定了她對心靈與現實的感悟。而這一切,已經成為她一而貫之的藝術觸覺。
記錄香港的故事
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李楚洳對香港的記錄,是本土情懷的一種象徵。在她的鏡頭下與筆下,立法會,有時像一個鬥獸場;爭取人權的浩瀚洪流,有時與爭取獸權的動物界,有異曲同工的無奈辛酸。書寫香港本土,需要的是歷史的考察,也需要現實的審視。這兩點,李楚洳都做到了。
香港曾經是一個工業社會,與今日以金融業為主體的經濟結構大相徑庭,形成了人不同的思維。而李楚洳則是用縱向歷史方式,考察思維,配之以橡皮鴨的意象,去詮釋了香港產業結構的變遷。在她眼中,國尚農則守舊日愚,國尚工則日新日智。
開埠初期,香港僅是一個地瘠山多、水源缺乏的小漁村。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一批商人已明白「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的道理,成為第一代工業家,憑著一股幹勁勇往直前,帶領香港工業蓬勃發展,從而使香港經濟高速成長。
為香港而藝術
今年下半年,李楚洳將赴法國巴黎羅浮宮進行個人作品展覽。這是她個人藝術生涯中一件大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雖然還是一個在校生,而且是一個九十後,但是,她沒有絲毫的滿足與驕傲。
她更希望,能夠藉國際平台,發出香港文化的聲音,同時,能夠將外來的藝術構思,與香港人的思維結合起來。推廣香港,每個人都是文化使者。這是她的座右銘。維港的煙花,是她鏡頭下的夜景,也是筆下的彩繪,更是香港人的故事。同樣,年輕一代香港人面臨住屋難、置業難的問題,而她則能夠用自己的藝術利器,將這一問題,從國際視野和宏觀格局中去審視。這是她的一種思路,而這一思路,是藝術的、香港的。
為香港而藝術,這就是她未來的規劃,而詮釋香港故事,依舊要從畫筆和鏡頭的搭配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