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余綺平
英國少數民族人口裡,華人排行第三,超過五十萬,三成來自香港,其中絕大部分屬於新界原居民。他們自嘲是「滿腳牛屎」的鄉下仔,除了懂得耕田,就是開餐館「揸鑊鏟」。
華人在英歷史,已發展到第三代。這些炎黃子孫明白到「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他們的英國中學會考成績超越所有族裔,近兩成英國華人,現從事法律和醫藥行業。
由鄉下仔「晉升」至專業人士,過程充滿酸甜苦辣。
一個由基金會贊助的「倫敦華埠口述歷史」組織,搜集了過去六十年華埠發展資料,訪問了九十名華人,講述當年的生活點滴,他們以「歲月留情」為名,出版刊物和拍攝紀錄片。有關資料,將於今年七月交付倫敦大都會檔案處保存。
第一批永久定居英國的華人,始於十九世紀初。他們大多是上海人和溫州人,在來往中英兩國的貨輪當船員,後來定居英國港口城市,如利物浦和倫敦。
最大的一次華人移英潮,發生於上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當時香港人口增長快速,生活困難,擁有英國海外護照的香港人,移民英國尋找工作機會。而英國戰後勞動力短缺,移英華人正好填補了空缺。
「倫敦華埠口述歷史」故事由五十年代開始。被訪者之一的溫炳福,一九五七年生日當天由香港抵英,在餐館廚房做「打雜」。他肯捱苦,深信勤有益,學會廚房各樣功夫,最後當上華埠餐館老闆。
另一被訪者彭李燕娣(彭姓是新界四大家族之一),她忍受骨肉分離之苦,將孩子留在香港給母親照顧,跟隨丈夫漂洋過海赴英謀生。她馬不停蹄一星期做足七天正職,再做三份兼職,每天僅睡四個鐘頭。如今她是彭氏宗親會婦女組組長。
陳素文是唐人街著名烤鴨店「大家樂」老闆,當年受盡種族歧視,遭洋人在櫥窗吐口水。他認為自己最大的成就,並非經營了揚名海外的餐館,而是栽培了學業有成的子女。
謝貴全十八歲那年,新界鄉親一窩蜂地湧往英國謀生,他亦隨波逐流離鄉別井。抵英後,天性樂觀的謝貴全埋頭苦幹,得到朋友兄弟的信任,合作開餐館和辦超市。他開的「泗和行」超市,現遍佈全英。
陳寄嶠十七歲由香港來英讀書,大學土木工程畢業後,曾任職公司國際董事。轉眼四十年,陳寄嶠在英落地生根,如今是英國華人保健中心總監,目睹唐人街的千變萬化。
李玉媚於九十年代在香港被星探相中,準備捧她為「開心少女組」成員。但她父親堅持移民,李玉媚不得不放棄星夢。她在唐人街經營唱片店,因業主收樓,和業主打官司,後來轉營餐館。她的人生閱歷豐富,現任倫敦華埠商會副會長。
倫敦舊唐人街原址東部,七十年代起逐漸遷往西部現址。當年出現一股港人來英的讀書潮,為滿足留學生和餐館勞工需求,新唐人街開辦了許多華人商店,如理髮廳、超市和書報社等。其中一間餐館的地庫還專門放映中文電影,賭檔俱樂部更是無處不在。這時候,香港黑社會幫派亦過江來英開發地盤。
到了一九八五年,中式牌樓、涼亭和石獅子先後在唐人街興建,倫敦華埠正式確立。
自千禧年起,大批福建人來到歐盟國家及英國打工,倫敦華埠變得愈來愈複雜。據資料顯示,中國大陸來的黑幫橫行唐人街,後來經過倫敦華埠商會和英國警方加強合作,紛擾最後得以平息。
唐人街的租金不斷上漲,第一代移民正值退休之年,在青黃不接的情況下,很多老字號紛紛結業。從中國大陸來英的商人逐漸增加,接手經營唐餐館及其他業務。當年唐人街以粵菜館為主,如今百花齊放,北方菜和川菜已領盡風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