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記者手記:愛國是微觀而崇高的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7-2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攝製人員李玥、馮立然、陳欣悅、侯月燭(從左至右)與老兵合影。

 因為有了網絡,有了門戶視頻網站,社會看到了《老兵》,看到了湖北這群普通中國人的動人努力和拚搏。這種小歷史的書寫,是如此溫馨和麗質。

 「愛國」這個詞,在各國語境中,都沒有太大的爭議,算是正面和進步的一種思想、情感和認知道德。然而,在本港,有時卻成為了一種標籤和符號,甚至引起爭議與辯論,實在是一個不正常的現象。

 在中國內地,不少青年人,如同《老兵》的製作者們,如同片中的志願者們,在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自己的小歷史、小思想。但是,這背後,卻是大而宏觀的愛國情懷。因為在不少人的眼中,這段歷史,是不能夠被遺忘和否定的,它承載了太多中國人曾經的理想、青春甚至生命。這是一種歷史縱深感的表達和體現。

 因為歷史的緣故,本港不少人對於國家的歷史,缺乏了解和認識,形成了只知城市史、不知民族史的現象。甚至,在部分人的意識中,對當年香港游擊隊員抗擊日寇的經歷也是模糊不清。愛國,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和說教,也不是簡單的例牌儀式。它是一種內化為具體行為的思想。《老兵》拍攝所使用的工具,在熱衷電子數碼產品的本港青年人眼中,可能早已過時;但是詮釋出的歷史內涵,卻是經久不衰的。這再次證明:愛國是微觀而崇高的。

 相較於內地,香港在某種程度上有更先進的技術、更廣闊的視野、更豐富的資源。這種條件下,是否應更多從本地的視角,創製一批有家國情懷的作品呢?記者曾採訪過港九獨立大隊的老戰士,他們對青年一代的香港人不了解日佔時期的黑暗,頗為傷心。他們等待著被認可、被記錄。這是本港新一代人的責任。

相關新聞
小影片 大歷史——紀錄片《老兵》中的守望者 (2013-07-22) (圖)
專家評述:《老兵》承載歷史敘述 (2013-07-22) (圖)
記者手記:愛國是微觀而崇高的 (2013-07-22) (圖)
縮小的歷史 複製的現實——微縮模型藝術背後的文化探析 (2013-07-08) (圖)
佈展孫文,更多是歷史的意義與價值 (2013-07-08) (圖)
最後的文化告別,永恆的文人感傷 (2013-06-24) (圖)
告別之後的反思 (2013-06-24) (圖)
文化保育的具體建議 (2013-06-24) (圖)
歷史文化功能的缺失與反思 (2013-06-10) (圖)
先烈路 (2013-06-10) (圖)
紅花崗公園 (2013-06-10) (圖)
黃花崗公園 (2013-06-10) (圖)
器物之外,更需人文內涵 (2013-05-27) (圖)
反思:展覽的目的為何? (2013-05-27) (圖)
「原道」之下的藝術現代性解讀 (2013-05-22) (圖)
記者手記:現代與後現代:不只是藝術的批判 (2013-05-22) (圖)
黃金的瑰麗 文明的交融 (2013-05-15) (圖)
大眾化:黃金與玉的對話 (2013-05-15) (圖)
獸面紋金璫 (2013-05-15) (圖)
鑄聯珠紋立鳥金牌飾 (2013-05-1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