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左圖)婆婆穿上少女衣服,期待分享。(右圖)女孩穿上婆婆的衣服,感受艱辛。
——《交換.生活》概念攝影展覽側記
這是一個以《交換.生活》為主題、有關概念攝影計劃的相片展覽 ——《交換.生活》概念攝影展。展覽為「2013年國際綜藝合家歡」節目之一 ,由劇團「三角關係」統籌的「《交換 . 生活》青少年概念攝影創意工作坊暨展覽及演出」的其中一部分節目。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展現城市人的身份故事,再看「你」與「我」,交換的,不僅僅是物件,也包括身份、思想與生活。展覽從交換的意義出發,概括出分享的內涵,以此來探討香港社會的深層次樣態。
小故事、小片段的書寫
《交換.生活》概念攝影展覽日前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堂展出。這個攝影計劃構思及開始於2005年, 以一般城市人為主角, 先挑選自己身邊一位的朋友或家人作交換伙伴, 然後各自在自己的衣服中,為對方挑選一套服飾, 再互相交換穿著, 並於對方的家裡或收藏衣物的地方, 拍攝一輯相片。相片拍攝同時, 亦會為參與者進行訪問, 最後以相片及文字報道完成作品。
每輯《相片 + 文字》的作品, 均演繹出當下香港各式人物的獨有小故事、小片段——從衣服的選取出發, 展現個人的喜好及思維, 延展至香港人的不同生活狀況,呈現本地獨特的人文風景。《交換.生活》攝影計劃是一個無限期的計劃, 目的是記錄香港人在不同時段的生活剪影,並透過探討及反思個人身份,建構成長期性的社會民生研究作品。
因應展覽的舉行,計劃亦同時出版《交換身份》攝影文字集。書內結集了現有的相片及訪問, 共收錄了十四輯作品。每對參與者有各自獨特的個人故事, 緊貼這個社會上的「你」與「我」, 彰顯香港人的獨有特質。
交換的是生活態度
作為一個結合概念攝影、訪問記錄、藝術教育、文化研究和劇場演出的互動創意計劃,從「交換生活」這個主題出發,攝影師張志偉、劇場導演馬志豪、以及一眾參與工作坊的青年人,將各自創作一系列影像作品和文本,從中反思現代年輕人的「生活」,關於消費,關於物質,關於自我和別人的身份認同……最後透過相片展覽、劇場演出和座談會,展現他們的創作和觀察成果,與青年人及家長分享及討論。
展覽的作品中,需要還貸供樓的人,感慨和羡慕那些能夠自由旅行、自主生活的新生代人士;但是,新生代人士,雖然能夠自主支配時間,但卻沒有自己的物業,因而極為羡慕那些有自己居住天地的人——哪怕月月都要還貸供樓。
年輕貌美的女孩子,穿上了老阿婆的衣服,才深刻感受到生活的滄桑與不易,才明白每一件衣服背後的「味道」如此沉重、滄桑;老阿婆穿上青年女子的服裝,想到的,是每個人應當節約、善待自己的衣服,將不穿的衣服收集起來,未來能夠一併送到鄉下,給那些需要的人。
交換的本質是分享
如果生活中,我們要拿出一樣東西來,與別人交換,那麼會是什麼呢?我們捨得拿出什麼又不捨得拿出什麼?今次展覽,透過對小片段的聚焦,提出了一個比較嚴肅的主題:香港作為一個商業社會,究竟是需要徹底掠奪式的財富積累,還是需要平等正義的分配環境。
交換的本質,是一種分享。公共利益,不是一種公約數式的抽象概念,而是非常具體的每一個人的利益的總和,否則,就會造成嚴重的貧富差距、社會不公以及階層、階級的對立和斷裂。
展覽中的交換,幾乎都是來自於平民階層——他們在相互交換自己的擁有,也在體會著對方的痛苦和艱辛。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那麼,真正的交換,應當是不同階層的利益交換——不同思想的多元包容,勞資關係的和諧共生,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等等。這些,或許才是今次展覽能夠給予市民的最大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