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郭良蕙的《心鎖》。網上圖片
蒙妮卡
驚聞台灣小說家郭良蕙月前逝世,她的死訊,惹起無限童年回憶。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由廣州來港與父親團聚,家住英皇道商務印書館附近。因喜歡看小人書(連環圖,即漫畫),經常往書店找書看。可惜店裡全是紅彤彤的《毛選》,還有一、兩本《紅岩》、《林海雪原》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源極之貧乏。至於小人漫畫書?乏善可陳。
父親也喜歡看書,床頭櫃放滿金庸的武俠小說,我偶爾翻閱,小學生看不懂。某日發現父親的枕頭下露出一書角,抽出一看,是當時的黃色雜誌《藍皮書》(非全「黃」,也有國際新聞時事),覺得很有趣,索性躺在父親床上偷偷看。內容一知半解,總之有書看,聊勝於無。
香港當年流行「三毫子小說」,如楊天成的《二世祖手記》和依達的《蒙妮坦日記》等;無須徵求父親意見,他肯定不准看。
終於被父親抓住偷看《藍皮書》。他沒罵,翌日遞給我一本書說,「台灣的小說,壞不到哪裡。」此書正是郭良蕙的《心鎖》。
父親顯然沒看過《心鎖》就給我了。書中有性愛描述,故事涉及亂倫;台灣將之列作禁書,香港盜印。我當然看得似懂非懂。由看小人書「提昇」到看禁書,就像小學生不自量力跳班至高中,看得吃力,也難忘;一下子像長大了。
因為郭良蕙,也因為父親那一句「台灣的小說,壞不到哪裡。」從此愛上看台灣的書。李敖《傳統下的獨白》、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三毛《哭泣的駱駝》,還有一位鮮為人知的作家名馮馮,他的小說《微曦四部曲》陪伴我整個初中。
每年香港書展逼得水洩不通,書多,讀者多,可喜。回想當年缺書的日子,不再復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