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聯儲局最近幾個月,不斷重複又重複強調將減少買債,就是要增加政策在市場上的透明度,讓市場中人了解政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 涂國彬
這幾年來,無論中外,投資者開始學習重新適應和解讀政策取向,但無論怎樣適應和解讀,萬變不離其宗,重點就是溝通,政策當局要透過不同渠道,不同方式,甚至是不同的強調程度,讓大眾領會訊息,而大眾理解之後,必然有各種不同的反應,反應出來之後,回饋至政策當局,後者可以以此理解,究竟大眾有否會錯意,抑或正確解讀,從而達到訊息清楚傳遞之餘,可以保持政策的足夠透明度,以及穩定性和持續性。其實,上述所謂政策當局可以是美國聯儲局,以及其他地方的央行,也可以是內地的新領導層,甚至可以是上市公司的高管,但問題的本質都是一樣的,怎樣把訊息清楚傳出去,確保沒有誤解。
說起來,這是一門重要而湛深的學問,多年前在這個問題播下的種子,如今已成為資訊科技的各式應用,其本質就是怎樣在有具體局限的渠道中,盡可能把最多的訊息清楚傳達,減少過程中的誤傳或噪音。
當然,不只在資訊科技等工程領域,同樣問題,在財金政策和金融市場上,亦是舉足輕重。君不見這幾年來,大家每天所看的財經新聞,幾乎都會聽到至少一次的量寬(QE),這部由聯儲局自編自導自演的精心傑作,去到最終極版本,利率低無可低,量寬規模已不能再多,只剩下一步,就是透過增加政策在市場上的透明度,讓市場中人了解政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從而自行增強對政策本身的信心,也就直接或間接增加了政策的功效。
當中減噪的一環,相當重要,畢竟傳媒每天都在評論,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怎樣確保大家的想法跟央行一致呢?答案就是盡可能把重要的訊息重複又重複,不是重複一次半次,而是不斷地做,每次只容許很少份量的改動,讓接收一方可以對比一下,上次跟今次絕大部分相同,以及今次與下次又是絕大部分相同,如此類推。
同樣情況,其實對留意中國內地財金政策的投資者,亦不會陌生,關鍵不是求新意,而是求一致,不要單純希望每次見到的政策都不一樣,今天刺激這個板塊,明天扶助那個行業,因為這樣只會帶來短暫的效果,每次用力,都只限於直接受惠的部分,更有甚者,可能連這部分用力都給消耗掉,因為大家會預期,不久之後又有新的受惠者,所以如今這一趟的受惠者,高興的日子也未必長久,這樣一來,刺激帶來的信心有限,上述提及的自行產生功效,也相當有限。
正因如此,大家不難發現,政策當局在各個層面和渠道,都盡可能保持大體上相當一致的內容,甚至連用字和措詞也絕大部分維持,這樣其實很合理,因為訊息本來就不是變來變去,傳達的次數雖多,只為傳達清楚,目標始終如一。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