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妮卡
上世紀六十年代電視機普及,已經有人預言報紙沒前途;大家都看電視新聞,有動感,不費神。到了互聯網出現,可以隨時上網看新聞;相比下,報紙一大疊,廣告多,油墨又髒。到了今天免費報紙隨地可撿,肯花錢買報的人愈來愈少。
英國國家統計局上周公佈,今年有五十五個百分點的成年人,利用手機和平板電腦看新聞,比去年增加八個百分點;比起六年前更增加三十五個百分點。
眼看百年歷史的美國《華盛頓日報》最近易主;英國老牌嚴肅大報《衛報》堆放超市,顧客買夠五英鎊物品送報一份(價值一鎊六十便士)。此情此景,不由不信印刷媒體沒落。
香港報業全盛時期,應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我很幸運適逢其時。新聞系畢業後選擇了全港銷路第一的《成報》工作,算是報館內第一批學院出身的靜態新聞記者。在此之前,記者都屬「紅褲仔」出身,以採訪動態(突發)新聞如「黃賭毒」為主。
上世紀七十年代港英政府推行大規模的改善民生政策,新聞處為配合宣傳,經常舉行記者「吹風會」,靜態新聞記者大派用場。到了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問題出現,我們更衝出香港,進入內地或派駐倫敦採訪了。
當年入職《成報》月薪一千元,已經很滿意;南豐新h一層六百呎單位價值也不過二十萬元。半年後,社長何文法聽聞敵報的靜態記者月薪一千五百元,他立即調高我月薪至一千七百元。半年加薪百分之七十,據前輩說,如此幅度在行內聞所未聞。當時報業雖競爭激烈,但前景樂觀,老闆出手闊綽。
如今報業經營困難,做報紙記者也不易;他(她)需要寫分析性文章,懂得天文地理琴棋書畫,始能與電子媒體記者有所分別。記者要轉型,報業亦急待轉型;必須利用電子媒體的長處,令傳統報紙得到新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