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48年9月13日,本報關於金元券統計分析版面。
楊培新不僅是香港傑出報人,也是中國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家。在參與創辦香港《文匯報》後,楊老曾協助中國人民銀行南漢宸行長研究和制定金融政策,創建金融研究所,並出版《中國經濟動向》、《中國通貨膨脹論》、《新貨幣學》等經濟學著作。楊老提出的承包制,成為上世紀8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劑靈丹妙藥,被稱為「楊承包」,與吳敬璉(「吳市場」)、厲以寧(「厲股份」)等著名經濟學家並列為經濟改革標誌性人物。
在拜訪楊老時,楊培新之子、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楊斌陪侍在楊老身旁。作為青年經濟學家,楊斌的經濟學研究深受父親的影響。談及父親對中國經濟的貢獻時,楊斌認為,除力推「承包制」理論外,當屬新中國兩次治理惡性通脹時,父親提出的貨幣供給主張。
楊斌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初期,楊培新作為中國人民銀行首任行長的業務秘書,直接參加了陳雲領導下的穩定財經工作,當時很短的時間內就把國民黨多少年都沒有解決的惡性通貨膨脹和嚴重失業問題都治理了,而且在抗美援朝對抗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的同時,促使新中國經濟高速發展。
助數千萬知青就業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再次面臨消費品嚴重短缺的隱形通貨膨脹壓力,同時數千萬知識青年返城,陷入待業難題。當時有經濟學家主張按照西方貨幣主義理論緊縮貨幣供給,不惜加重就業困難,來控制通貨膨脹。「但父親卻主張適度擴大銀行信貸規模促進經濟結構調整,通過支持國有企業面向市場擴大消費品生產,迅速繁榮市場並緩解了通貨膨脹壓力,同時又通過發展生產解決了數千萬知青的就業問題。」楊斌說。
按照西方傳統理論,治理通脹、促進就業難以兼得,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和改革開放初期,恰恰在很困難的情況下做到了這一點,令許多西方著名經濟學家也讚歎不已。
諾獎得主非常欽佩
特別是楊培新在應美國聯邦銀行邀請訪美期間,曾遇到現代貨幣主義理論的創始人、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里德曼(港譯名「佛利民」),後者對中國治理通脹和解決失業成就非常欽佩。弗里德曼稱,倘若誰能解釋中國的成功,就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