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釗明 中投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鎮化建設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走過了迅猛發展的20年。截至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已超過50%。依據國際經驗,未來20年中國仍處於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期。
迎來新型城鎮化的高速發展
中國的城鎮化建設在行政手段的大力推動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隨之產生的土地利用率偏低、房地產過度發展、社會服務發展滯後、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過去的城鎮化過度偏重物質空間的城市化。現在我國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與世界大城市比較,基礎設施和城市形象毫不遜色,能夠使每一個市民驕傲;但是交通堵塞、房價高漲、食品安全、空氣霧霾、水體污染問題卻讓人們失去了在城市的幸福。
我們的城鎮化建立在大量資源消耗的模式之上。基於房地產高速流轉開發模式的城市土地利用的低效、粗放、高速度的蔓延擴張,使得城市中就業、居住分離,出現大量生活在車輪子上的城市,城市交通系統無法支撐,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費問題、空氣污染;城市中的水資源、垃圾廢物管理粗放,地表水體的污染、地下水的嚴重超採、雨水防洪系統的滯後帶來了大量城市病。
面對如此多的問題,在未來10年內,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必須創新,將以產業發展、人口就業作為核心推動力,以更有效率、更具包容性為目標,兼顧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在城鎮化的體制機制上,與前兩階段依靠政府行政手段為主要推動不同,新型城鎮化將更多創新,更多採取市場化的方式,讓企業成為主體。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深度整合社會資源,注重城鎮產業經濟,特別是二、三產業的擴展和升級,同時關注城鄉統籌發展以及城鄉生態環境建設,以更可持續的模式推動中國城鎮化發展。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大背景下,以往以房地產企業為主體的、簡單粗放的「圈地蓋房」的老路將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參與新型城鎮化的企業應同政府、居民形成夥伴關係,參與到產業、社會、環境發展,參與到大區域的規劃、開發、運營的全過程中去,從傳統的開發商逐步成為城市綜合運營商。
企業應扮演好三種角色
而企業如何能適應這一新角色的要求?個人認為主要應扮演好三種角色:第一,新型城鎮化的規劃創新者。這裡指的規劃,包含產業規劃、空間規劃、制度規劃,根據地方政府對區域發展的總體要求,以產業規劃為指導,實現空間佈局、生態、社會服務、智慧城市的綜合統籌,實現職住平衡,宜居宜業,使原住民成為「新市民」,從而實現真正的人的城鎮化。
第二,新型城鎮化的資源整合者。一個新城鎮必須是功能的混合體,不能再出現單一功能的臥城。新型城鎮化開發建設,需要產業、居住、商業、學習、休閒娛樂等不同功能的合理配比,這就需要對新型城鎮化涉及的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企業、政府兩種資源,農民、市民兩方利益,行業內外兩種力量進行深度整合,通過城鎮化的平台將不同社會資源引入到開發建設中來。過去這些完全由政府主導的過程,現在需要企業和政府共同去找到這一過程背後的商業契機,打造新商業模式,以打造一個功能混合的新城鎮,並由此帶動城鎮的產業升級、解決就業問題。
第三,新型城鎮化金融創新的探索者。與傳統的房地產開發不同,企業參與新城鎮建設涉及行業多,需要的資金量大。而在國際國內宏觀局勢正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傳統單一的融資渠道也將越來越不能滿足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需要。因此,如何有效的運用新型金融工具,盤活社會資源,將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基礎。發行基金的方式支持城鎮化建設、並展開金融服務的輕資產模式,為公司開闢新的利潤增長點,也將成為城市綜合運營商面臨的重大課題。
未來20年,中國仍將有3億人口進入城市,加上解決好過去10多年已進入城市3億人的老問題,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但是也充滿了新的機遇。如何能真正提高城鎮化質量,為這些新的城市人口創造出更有效率和包容性的城市環境,除了政府主導外,還需要有責任、有抱負的社會企業的積極參與。 (本文轉載自《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