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浩 資深評論員
早幾天本人在本報的拙稿指出,近年西方不斷唱淡中國經濟和內銀業務,不少港人和評論員信以為實。近日上證綜指重上2100點水平,內銀股全線起動,帶動港股上升,可見這些人不了解中國國情,評論不著邊際。
尤其,中央政府的組織力和動員力強大,是支撐內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下列事項清楚反映中央政府的組織力及動員力:第一,自古以來,中國土匪山賊問題嚴重,各地方政府束手無策,匪患長達數千年。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解放軍才把匪賊徹底肅清。
第二,每當發生天災,中國能迅速動員大批解放軍到場救災。如本年四川雅安地震發生後,中央立即調派數千軍隊趕赴災區,首支隊伍於10個鐘內抵達。如此快速和大型的動員能力,國外罕見,如澳洲年前發生大水災,當地政府只能動員少數軍警前往救災。此緣於中國解放軍自成立開始,一直是人民軍隊,除行軍作戰外,還肩負救災及建設任務。
第三,中國於1979年開始推行一孩政策,成功控制人口增長。除中國外,哪個國家能如此有效推行此一政策達30年?連很多港人視為權威雜誌的《經濟學人》在6月某期一篇文章亦指出,過去30年,世界脫貧人口大部分來自中國,與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及有效推行一孩政策,息息相關。若然人口並無嚴格控制,人均收入怎能如此提升?
罔顧中國國情 分析搔不到癢處
此外,部分外國學者和評論員把西方理論套在中國身上,罔顧中國國情,分析很多時搔不到癢處,甚至得出荒謬結論,例子多如恆河沙數。
首先,他們說國內工資過去10年增長過快,有礙整體經濟發展。然而,工資提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正常手段,如上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的香港,乃靠提高收入以改善生活。另有人從「劉易斯拐點」理論,推說中國人口紅利快將用完,意指城市工業化,吸引農村剩餘勞動力到城市打工,農村剩餘勞動力逐漸減少,最後竭盡;但一些內陸偏遠農村,仍有大量剩餘勞動力。
他們亦指,中國產業結構若再不轉型和升級,國內經濟發展將停滯不前。無疑習近平和李克強上場後,亦強調調整國家經濟結構,固然過程中充滿困難和挑戰,經濟增長或會些微放慢,但不至「停滯不前」。
何況中國內需龐大,縱然外銷減速、國內經濟結構未完全轉型,中國仍可持續長期經濟增長。尤其偏遠內陸地區的農村人口眾多,生活貧困,他們不求高科技產品,只求滿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只要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內需已經非常龐大。
況且,他們的住處簡陋,有些屈居茅屋,缺乏喉管供水及水廁,村內只有泥路。若進行農村改造,工程之大,相信花逾半世紀時間,亦未必完成,內需何其大。
值得港人留意的是,一方面西方不斷唱淡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人民幣幣值卻不斷屢創新高。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加上中國政府的組織力和動員力,其經濟金融體系怎會出亂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