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雄 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香港事務委員會主席
香港實施了限制「雙非」孕婦到港產子的行政措施,以及實施了限帶奶粉出境的條例,這兩項均為相當有效的針對性措施,有效紓緩香港和內地在融合過程中因資源不足而產生的矛盾,實屬好事。可是這兩項措施都只針對現時所出現的短期現象,未能促進融合,有見及此,希望兩地政府可聯手制定促進融合的政策。
為了讓兩地融合的工作更臻完善、成效更為顯著,建議政府應就社會福利、教育編制、醫療制度、住屋安排等不同方面,制定長遠政策,而現在最急需處理的議題,包括小孩教育、青年就學、勞動人口就業、醫療建設等幾方面。
存在於兩地間的根本問題是「一國」概念未能完全發揮,香港未能仿傚如深圳跟廣東省般在「一國」的大前提下,以對等的身份來處理民生事務,故此未能促進兩地融合。
教育方面
為解決有關問題,教育一環必不可少,我們建議內地容許香港辦學團體在國內開辦幼稚園、小學及中學,有關課程及學歷受香港政府所承認。這樣不論是「單非」或「雙非」孕婦所生之孩童,可在不需到香港的情況下,就能接受獲認可之香港式教育,這可解決早上大量學童過境而產生的兩地人流問題,亦可避免往後所衍生的中小學生跨境就學問題。
另一方面,香港政府訂立教育為六大產業之一,積極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學術之都。但就內地人來港修讀本科生及研究生課程一事,亦引發起兩地矛盾。以研究生課程為例,香港政府大力支持其發展,在2011至2012年度,共資助6,572名研究生,除了提供全數的學費資助,更提供每月達港幣一萬多元的生活津貼,可是當中有超過七成的研究生為內地生,今年度人數比例更達七成半,這惹起香港研究生不滿,認為這是資源外流。如香港政府能將各項基礎教育及專上學府之課程,均開放讓世界各地人士以自付學費之形式入讀,不但能促進國際化交流,讓香港教育事業發展更見蓬勃,亦可避免引起內地生佔用香港資源之誤解。
就業方面
於就業方面,雖然現在有不少港人都在內地工作,但導致港人在內地就業的人數不能提升,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兩地間之入息稅安排,兩地間之稅制互相造成掣肘。在「一國兩制」之下,我們要視香港為中國的一部分,香港人到內地工作,只是在自己的國家工作,純粹只是省與省之間的人才流動,並不是跨國之流動。所以在稅務方面,可不用顧慮世界貿易組織之規範,亦不用理會任何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枷鎖。如能容許香港人在內地工作,並享受香港的稅制,必定能促進港人到內地就業。至於稅務收入要納入為香港或其他省份之地方收益,可待再深入商討。
免除兩地入息稅關卡,就可以容許大量香港基層勞工到國內就職,可紓緩內地勞工不足所導致生產力下降的情況。再加上香港政府如能制定一些房屋補貼政策,讓基層人士在國內住屋,不但更有效推動港人到國內就業的情況,亦對香港住屋及房價起到很大的紓緩作用。以雙向觀點而言,引入內地高質素技術人才到港工作,可作兩地技術交流,亦能提升相關技術,有助商業發展,但可惜的是輸入專才來港亦同樣需要面對很多困難,故亦可就此方面制定融和政策。
醫療方面
如在醫療方面能作出配合,將有助港人適應內地的工作及生活。招攬香港醫務團體及機構在內地某些地區建立以香港模式運作之公立及私立醫院,如開設在前海、橫琴、南沙及深圳各大保稅區,這些與香港有密切關係的地方,提供香港化的醫療服務及福利予港人,可消除港人到內地生活及工作之抗拒感。
由此可見,在思維上釐清「一國」之理念,充分發揮「一國」之管理哲理,能解決兩地間之民生問題,兩地就會有更好的融合,這不論對香港政治環境,還是經濟環境而言,都能帶來莫大裨益,更能為工業締造更好的發展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