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吳松營在《深圳特區報》報社。當該報創刊十周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還為之題字「改革開放的窗口」。李望賢 攝
深圳特區剛剛成立時,作為一座全新的城市,連一份正式出版刊物都沒有,更談不上有自己的報紙、電視台和廣播電台了,辦一張特區自己的報紙成為特區人的共識。1981年,《深圳特區報》開始籌辦。由於財政短缺,印刷和紙張費都成問題,香港《文匯報》主動幫忙承擔印刷,提供辦公室,協助特區成立了首份報紙。
在深圳特區報業大廈38樓辦公室裡,原《深圳特區報》社長吳松營跟記者深情地回憶起這段歷史。除了曾在香港《文匯報》印刷,《深圳特區報》後來在香港設立的辦事處也跟香港《文匯報》緊鄰,兩個報社結下深厚情誼。
有收入才結帳
1980年11月15日,特區建立才3個月,時任深圳市委書記吳南生主持召開的深圳市委常委會就議定,深圳一定要籌辦一份黨報,並要求宣傳部提出可行性方案。時任市委宣傳部長李偉彥就提出了「先辦試刊,委託香港《文匯報》或《大公報》印刷」的方案。
由於資金緊張,無力購買印刷設備,深圳方面的領導與香港《文匯報》的高層進行了協商,香港《文匯報》立即表示支持,吳松營當時在深圳市委宣傳部工作,參與了這次接待。隨後,李偉彥等人赴港拜訪了香港《文匯報》,坦承當時的苦難:財政短缺,每期印刷、紙張費都只能暫時欠賬,日後清還。香港《文匯報》對李偉彥說,「你們報紙什麼時候有收入就什麼時候結帳。」為了幫助特區報,香港《文匯報》還答應印刷費以成本價計算。
1981年6月5日,試刊第一期在香港《文匯報》先印刷了50份,立即送往北京,給正在參加特區工作會議的谷牧、任仲夷、吳南生等領導審閱。得到同意後,連夜開機印刷8萬份,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半個編輯部在香港
當時香港《文匯報》印刷廠有兩台印報的輪轉機,其中一台專門供給《深圳特區報》印報。香港《文匯報》還給特區報提供了一間20平方米左右的辦公室,特區報4個版的小樣、大樣、清樣都是在房子裡修改、審定後付印的。
最初,特區報社沒有多少人懂得編輯業務,創刊第一期還是當時香港《文匯報》的副總編輯游焯林親自幫忙劃版。創刊後,周一到周三,特區報總編室將各部送來的稿子編好,周四固定三四個人將稿件帶到香港改小樣、審大樣、付印,星期天再把報紙帶回深圳。為此,特區報社的人戲稱半個編輯部在香港。
從1981年6月6日第一期試刊到1983年12月1日,這期間的《深圳特區報》都是在香港《文匯報》印刷。1983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想盡辦法擠出1400多萬,幫特區報建起了九層的辦公大樓和兩幢住宅樓,並進口了兩台印報機,才結束了在香港印刷的歷史。
如今,《深圳特區報》已經發展成為頗具規模的報業集團,最高峰時發行量達到80萬份,在全國有10個印點。至今和《解放日報》仍是僅有的兩張進入中南海的地方報紙。 ■本報記者 李望賢 深圳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