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藝天地•試筆:野果子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9-0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白茅根 。 網上圖片

文:王 淼

 算起來,我小時候吃過的果子還真是不少——我這裡所說的果子,當然並不是那些需要花錢去買的水果,而是各種各樣的野果子,像甚麼馬炮、蒲子棒、白茅根、燈籠草等等,另外還有一種像柳樹葉一樣形狀狹長的野草,已經忘記叫甚麼名字了,極酸,且澀,葉片上帶有月牙形的黑色斑點……在我的童年時代,尚且隨處可見它們的蹤跡,在野外的荒地裡,在媽媽單位的池塘邊,甚至在自家的房前屋後,雖然沒有零食能夠解饞,卻可以隨時找來一些野果子大快朵頤。那些野果子的各種滋味,連同那些好玩的童年舊事,相互糾纏,彼此交融,其間令人回味之處,實難一一盡述。

 馬炮,被我們稱作「小西瓜」,因為它雖然個小,直徑才不過幾厘米的樣子,卻像極了經過濃縮後的袖珍西瓜。馬炮屬一年生匍匐草本,貼地皮生長,緣籐蔓開花結果,一般多見於田間路旁。馬炮可以藥用,在媽媽工作的藥材公司大院裡最是常見,我們找到馬炮,小的往往囫圇吞掉,稍微大一點的,則像西瓜一樣從中間切開,然後挖出兩邊的瓜瓤吃掉。說實話,馬炮雖然形狀像西瓜,但是,味道可就差遠了,不僅寡淡多籽,有時還會有微苦青澀的口感。不過,儘管馬炮味道平平,卻最宜作做遊戲的道具,我們玩「過家家」時,就經常會把馬炮當作「媽媽」做的美味佳餚,馬炮讓「過家家」的情境更加逼真,遊戲也變得更有滋味。

 蒲子棒和白茅根相似,前者多生長在水塘邊,密密匝匝的與蘆葦叢連成一片;後者多生長在曠地上,芭茅叢生,隨風招搖。二者的果實則與玉米相彷彿,均被枝葉層層包裹著,前者鬆軟無味,後者水多微甜,尤以剛剛抽穗的嫩芽最是好吃。宋人蘇頌編撰的《本草圖經》這樣介紹白茅根:「茅根,今處處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針,俗間謂之茅針,亦可啖,甚益小兒。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潔白,亦甚甘美,六月採根用。」可見孩子採食野果的傳統其來有自,但究竟是誰發現了這些野果可食,卻不得而知。《本草圖經》雖然是一部實用性的藥物學著作,但作者的行文不乏詩意,從中或不難解讀出古人濃濃的生活趣味。

 我們更多的是在玩打仗、捉迷藏的遊戲時,去採集蒲子棒和白茅根的。在一人多高的蒲子叢裡穿梭,猶如新四軍在青紗帳裡出沒;在無邊無際的曠地上奔跑,就像游擊健兒們的急行軍。玩得開心,而且隨時可以聞到泥土的芳香和青草的氣息,一年四季都有各種各樣的野果子吃,既有運動的快樂,又能夠與大自然親近——童年之樂樂如何?想來也莫過於此吧。

 事實上,我們的童年生活的確受惠於大自然最多,無論是男孩子經常玩的各種遊戲,還是女孩子充作胭脂的胭脂草和用來染指甲的指甲桃,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這些植物野果甚至還進入了一般家庭的日常生活,比如木瓜,雖然吃在口中未免味酸而有青澀之氣,但聞起來卻是香氣四溢。我家床頭即經常放置一隻,每晚入睡,均可得暗香浮動之妙。

相關新聞
重新定位城市公共空間,給你一個「非常香港」 (圖)
文化群星聯手青島獻藝預熱十藝節 (圖)
一個神奇的手機APP 一場奇幻大冒險 (圖)
歷史與空間:守望精神家園 (圖)
亦有可聞:在仙台感受魯迅 (圖)
文藝天地•詩情畫意:趙素仲作品──詩畫人生(八) (圖)
文藝天地•手寫板:上學小記
文藝天地•試筆:野果子 (圖)
百家廊:美麗會咬人 (圖)
琴台客聚:「我們仨」的失落
翠袖乾坤:小S險遭香精毀事業
天言知玄:閒話生死
生活語絲:小孫子扮醫生
隨想國:乾隆過中秋
路地觀察:日本書寫為甚麼?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