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張立指出,估計最少10年後,「微型機械人」才能真正應用於人體。 鄭伊莎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伊莎)機械人的出現代替了人類大量工作,包括到深海以至外太空探索,找出宇宙的未知奧秘。時至今日,除了體積較大的機械人外,「微型機械人」研發也廣受科學家重視,更開始普及應用至醫療用途,為人類帶來深遠影響。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張立表示,早在上世紀50年代,便有美國物理學家提出「將外科醫生吞下去」的概念,意指把細小的機械人置入病人體內器官及血管,以探索醫療機器或外科手術未能發現的人體區域。經過數十年努力不懈的研究,科學家在2001年終於發明了膠囊式內窺鏡,藥丸大小的「微型機械人」被吞入體內後,能在穿越腸胃的途中拍下腸胃照片,方便醫生診斷。
現時「微型機械人」多元發展,已不限於幫助觀測疾病症狀,更能主動送藥治療。張立指,「微型機械人」能運送多少藥物,亦是其中一個研究焦點。
是次成果增送藥量6倍
是次成果讓藥物容量較其他「微型機械人」多出5倍至6倍,預計可發揮更佳效用,「但要把微型機械人全面應用於人體,是一段非常漫長的過程。我們需要測試它們對人體的安全性」。他又表示,將與研究團隊未來致力進一步研發全智能機械人,希望「自動」探測人體內的癌細胞或其他微小部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