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德國的森林課室。
德國的森林區,無論大雪紛飛或春暖花開,都是六歲兒童每天上學的課室。這裡沒有玩具,當然不會有功課。小孩爬樹、採花、宿營,親近大自然。三分二德國母親做全職主婦,不用上班「搏殺」,父親職位有保障,社會福利制度一流。
德國是歐洲最先走出經濟衰退的國家。英國BBC電視節目《將我改造成德國人》(Make Me a German),介紹德國普通家庭的生活方式,從而探討:為甚麼德人平均生產量比英人多?為甚麼德國家庭的平均欠債額比英國少?
德人沒有買屋居住的習慣,逾半數家庭長年租房。以典型傳統的紐倫堡市為例,一層兩房大單位,周租只一百三十五歐元(約一千五百港元)。沒有貸款買樓,平均家庭欠債僅三萬歐元,比英國少一半。
德國銀行的樓宇按揭業務少,有餘錢借給中小企業發展。
生活穩定,一個人的薪水足夠維持全家開支。以紐倫堡輝柏(Faber Castell)鉛筆廠工人為例,月薪二千二百歐元,每年三十日假期,每天上班八小時。午餐僅一歐元(老闆資助),從電視裡看到,工人大魚大肉,午餐十分豐富。
鉛筆廠工作簡單,主要照顧三部機器,將鉛筆排列整齊,掃走木碎。這是最原始呆板的工序,就像電影《摩登時代》裡的差利卓別靈。但是,工人嚴禁私下打電話發電郵,工作態度要認真專注,雖然只是製造一支鉛筆。
英人相反,上班態度散漫,做私事,飲茶聊天,怪不得平均生產量低於德國。
英人鼓勵青年讀大學,結果大學未畢業已欠下一身債。德人相反,十五歲青少年中學畢業後,逾半數選擇當學徒。電視節目認為,學徒制度顯然十分成功,使德國工業發達(如汽車製造業),成為繼中、美兩國之後的全球最大出口國。
德人生育率低,平均每個家庭僅生一點四個孩子。婦女外出工作要交稅,留家帶孩子有津貼,權衡輕重後,大部分選擇當主婦。德國兒童六歲才上幼稚園,每早八點去森林上課。節目訪問了老師,「天氣不好,也在這裡上課,午餐和大小便,都在森林裡。」訪問當日接近復活節,老師預先將復活蛋埋藏在森林裡,小孩展開尋蛋比賽。
私立幼稚園學費每月僅一百六十歐元。讀一年,七歲入小學正式讀書。
德人經過二戰後的經濟打擊,生活依然節儉,日常必需品價格受政府監管。節目訪問一鉛筆廠的工人說,德國現在經濟好轉,但工人沒得到實際益處。「二十年沒加過薪了。我們不抱怨,因職位有保障,加薪一、二成算不了甚麼。」他說。
薪水二十年不變,主要原因是柏林圍牆倒塌後,東德勞工湧入西德就業市場,西德人作出犧牲。為了國家統一,無怨無恨,付出代價,這是德國人值得尊敬之處。
英人希望「將我改造成德國人」,客觀意願,知易行難。 ■文:余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