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先前在本欄寫了一篇《輕於鴻毛兼不孝》,乃是因為新學年有中學生跳樓自殺。忽然又有小學生在做完了家課之後,用同樣的方式結束生命。香港高樓大廈多的是,跳樓自殺是最不需要準備些甚麼的死法,小孩子渾渾噩噩,一般不能自理起居生活,這樣死法倒也省事。西方有一個說法,認為:「死一個人是一齣悲劇,死一百萬人只是一個數字。」悲劇與數字之間,取決於看官是否認識死者,或有沒有物傷同類的感覺。南美洲或者南亞有地震而死了人,我們一般香港人的感覺與東亞地區災難不一樣。海峽兩岸同種同文不必說,就是在日本也「親近」一些。
人生在世,總是受到時代背景影響,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尚和價值觀。我們小時候,不管人生遇上甚麼難題,「自殺」總不會列在選擇的清單上面。今天香港年輕人勇於自戕而怯於面對逆境,情況嚴重,值得討論。近年個別大學成立甚麼研究計劃,看看怎樣防止「輕於鴻毛」的死,投入的資源似是泥牛入海,不見有甚麼可喜的結論。
許多香港人事事模仿西方,或該說模仿英語世界的大龍頭美國,以及其破落戶附庸英國。問題是美英社會主流信奉基督,他們的小孩自小受耶教教義薰陶,較多聽過人家說自殺的人會下地獄。洋化的香港人即使也入耶教,但是許多人信得馬馬虎虎,當中有人為了覬覦墳場一片土,或是提高子女入讀教會學校的機會。
中國人傳統受佛道觀念影響,不管真信還是假信,都「知道」人死了之後變成鬼,或者投胎轉世等概念。現時許多香港娃娃有點「兩頭唔到岸」,西方耶教的不甚了了,中國佛道的又不曾聽聞;再加上許多是東南亞裔外籍傭工帶大,人生價值觀以及生生死死的概念,很可能一片空白。
我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就「知道」有甚麼事情解決不了,都要向「大人」求助。除了家中的父母、兄姐,還有學校中的老師。有一回兩個同學初則口角,繼而動武,其中一人「掛彩」哭叫,我第一時間跑去教員室告訴老師。近年發生過不止一宗小孩遇上同伴遇溺之後,靜悄悄回家隱瞞意外的悲劇,結果遇溺的小孩當然「無得救」,每次都總覺得匪夷所思。
於是,我對於近年許多「不明死因」的學童自殺案,有了新的領悟,可以解釋為:「死者死於不敬師長。」不知從何時起,我們香港的學童不再信任或信服師長,有甚麼難題都不必求助,認為可以自理。這個會不會是受了讀洋書的「社會學家」影響?那些專家另有一套非耶教、非儒、非釋、非道的學理。不停批評家長不懂得怎樣與子女溝通。我真不知在二十一世紀以前,哪個國家民族的父母要學「溝通」和「傳意」等科目,才去生兒育女。
或許研究年輕人勇於自殺、怯於面對的歪風,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入手:「是甚麼原因令到小孩不敬師長?」肯跟「大人」說說,十之八九就不用尋死了!
samkspoon@yahoo.com.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