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銀幕短打:電影人的專業精神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10-1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導演徐克

 ■文:朗天

 相傳很多年前,王晶主持編劇班,第一堂的第一句話便是:「世界上沒有好劇本壞劇本,只有賣到錢和賣不到錢的劇本。」

 最近又有北上搵食的香港電影人回來表示,內地愈來愈看不起香港電影,香港女演員一早沒地位,連男演員也逐漸失去優勢;至於導演,只有徐克、陳可辛這幾位還可被看得上眼。一句話:能替公司賺錢的,才有發言權。曾有內地觀眾對我說:「跟你們香港人當然講金啦,難道要求你們拍出甚麼藝術電影嗎?」(大意)

 電影當然是一門生意,但從來不止是一門生意。香港人很看重錢,華語電影最早的發展是在上海,但1949年後你說是香港繼承了也不為過。有人說香港繼承的只是工業,不是文化。是耶非耶?

 料不到的倒是,改革開放之後,內地電影市場一打開,比香港拜金有過之而無不及。以往單從票房論成敗的現實以至勢利觀念,回到內地,竟已上升到目空一切的地步。

 內地「影評人」收酬勞為影片造勢,已是公開的秘密。一切都是宣傳,輿論可以控制,你當然可以評某賣座片為「爛片」,但那只會歸為某些人的意見,和讚好的(不排除製造出來)具同等地位,最後評價成敗仍以數量定奪。這在曾經高舉《黃土地》、《紅高粱》、《鬼子來了》的國度,當年的人真的很難想像。

 就像1995年《蘋果日報》創刊,我們拿著報紙到巴黎,那裡的台灣朋友笑說:「這怎麼算是新聞?你們香港人便愛看這些?」八年後,蘋果登陸寶島,台灣讀者比香港更「蘋果化」,更無「免疫力」。面對此,我們可以說些甚麼?資本主義長勝?低俗文化萬歲?

 不。其實量壓倒質的情況自有商業活動以來便存在,避免劣幣驅逐良幣,除了文化底子要厚,個人信念也是關鍵。即使乏人關顧,循藝術之路製作及評論電影的心意也不應動搖,堅持到底。拍電影,便要好好拍電影,不要只想著用來交易,這便是人們常說的專業精神。

 如果連香港人也不講專業,那才真是「電影之死」吧。

相關新聞
指揮棒後的靜默小提琴 悼念李德倫夫人李珏 (圖)
《相約金婆婆》裡的代際溝通? (圖)
一齊玩轉莎士比亞! (圖)
澳門藝術雙年展—國際文化藝術品交易會
百家廊:性別美學反思
翠袖乾坤:「熱血」與「著迷」
古今談:高速鐵路改變了中國
琴台客聚:眼鏡總是有故事
杜亦有道:四大美人各有一命
演藝蝶影:佛蘭明高中的美狄亞
此山中:高寧
《大愛同行》為公義抗爭到底 (圖)
銀幕短打:電影人的專業精神 (圖)
影評:《被偷走的那五年》氣息摩登 (圖)
視事追擊:《神盾局特工》雷聲大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