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網上圖片
卞允斗
山東省長清縣孝里鋪村北有一座小山包,山高約30米,古代曾稱作巫山,因這裡保存有一座石祠,據說是大孝子郭巨墓石祠,因而得名孝堂山。孝堂山自南北朝以來著稱於世,它是華夏滄桑歷史的見證。
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寫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孝堂山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山,就因為有大孝子郭巨墓石祠而流芳千年。孝堂山200米內沒有山,山的整體是石灰岩石山,山頂有不足一米厚的黃土覆蓋,為古人修建墳墓創造了條件。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建於東漢初年,歷經兩千年歷史風雨,石祠之外的廟宇建築早已幾經變遷,但石祠至今完好無損。整體來看,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穩重大方,屬漢代建築之精品,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在世界和中國建築史上佔有極高的地位。石祠成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築,為全國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坐北朝南,高2.63米,全部用大青石砌築而成。建築形式為單簷懸山頂,面闊兩間,進深一間。石祠正面立著三根八稜石柱,將石室分為兩間。在中間的八稜石柱和北牆之間,有一個大型三角石樑支撐屋頂。石祠頂鋪兩面坡大型石板,上面雕刻著仿木結構的房頂瓦壟、勾頭、椽頭、連簷等圖案。在八稜石柱、連簷上,則雕刻著圓錢紋、半弧紋、菱形紋等獨具漢代特色的紋飾。
與石祠一樣,石祠內壁上的眾多畫像具有同樣歷史價值。這些精美的陰紋圖畫,刻畫了自然與社會現象,有人物、禽獸、草木、山川、天地形狀,還有反映貴族生活的朝會、出行、迎賓、征戰、獻俘、狩獵、庖廚、百戲等場面。描繪極為生動,刻工精細,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是研究漢代社會生活和中國繪畫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石祠北壁上層畫的是「王公出巡圖」,其中一輛馬車旁還刻有「大王車」三個字,下層為「朝會拜謁圖」。西壁則刻畫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騎馬射箭者無數,當中一個兵器架,兩側插著類似斧頭的兵器,中間則放著一排人頭。東壁畫像下還刻有「平原濕陰邵善君以永建四年四月廿四日來過此堂叩頭謝賢明」的題記。
石祠是中國古代建於墓前的石質祭祀建築,又稱石室。墓前設畫像石祠,漢代曾盛行一時,記載很多,而實物完整保存至今的僅孝堂山一處。孝堂山郭氏墓石祠雖然舉世知名,但石祠及其後面大墓的主人是誰,至今依然是謎。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對孝堂山石祠有這樣的記載「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謂之孝子堂。」後來北齊齊州刺史胡長仁探訪石祠,尋訪附近老人後,將「孝子」落實到二十四孝之一的郭巨名下,所以稱「郭氏墓石祠」。胡長仁的這篇寫於北齊武平元年(公元570年)的《隴東王感孝頌》,被雕刻在石祠西山牆外側,字體為魏碑體和隸書的結合,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胡長仁將石祠主人定為郭巨,卻被歷代很多人認為是牽強附會,一來郭巨是西晉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二來,從石祠內壁上所刻圖案來看,既有胡漢戰爭的場面,又有「王車出行圖」,這些內容和郭巨沒有多少關係。儘管認為不切合實際,但是也沒有相應撥亂反正的依據。時光荏苒,對解釋此謎的歷史資料沒有文字存留,很難辨別真偽。據猜測,胡長仁大概是為了褒獎大孝子郭巨吧。
史料記載,郭巨是東漢人,準確說是漢晉之交的人氏。郭巨行孝的故事有不同版本流傳於世,大體意思是說郭巨為養活母親而將兒子活埋。相傳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餘,忽見黃金一釜,上云:「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有詩讚曰: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其中〈埋兒奉母〉就是刻畫郭巨孝母的事跡,不過,這個故事荒誕愚昧,迷信色彩甚濃。根據古書記載分析,主人公郭巨可能確有其人,於是便成為封建社會宣揚儒家孝悌思想的典型人物,成為封建文人的筆下素材,通過誇張虛構,以說教世人效仿。其實這些故事中的孝大多屬於「愚孝」,是可知不可取的。
魯迅先生在《舊事重提》中說:「童年時代的我和我的夥伴實在沒有什麼好畫冊可看。我擁有的最早一本畫圖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圖》。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魯迅先生還不無諷刺地說道,不僅他自己打消了當孝子的念頭,而且也害怕父親做孝子,特別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況下,若父親真當了孝子,那麼該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讓誰都照著學,而是讓大家明白,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我們應該去愛自己的父母, 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對的,但要學習這種孝文化,而非是模仿,也是通過故事告訴大家要「孝敬父母」。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在中國建築學史上的地位,為了保護這一珍貴歷史文物,早在1953年,政府相關部門就在石祠外修建罩室和圍牆對其進行保護。對於孝堂山之謎團,後人無可破解,石祠後面墓室中是否就是郭巨遺體,也無須再去刨根問底,權當對於華夏民族孝文化的展示吧。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孝堂山已經成為當地傳承孝文化的載體,歷代人民拜謁孝堂山是敬仰郭巨之「孝道」, 郭氏墓石祠保存完整之根蒂就在於孝文化的魅力。揭秘並不重要,無論孝堂山存在多少謎團,須一如既往地保護它,讓它更好地傳承華夏民族的傳統美德。
|